好书荐读

人民周刊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一以贯之”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基因

彭凯平 《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26日   第 12 版)

    2019年初,《人民日报》开设了一个名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的专题栏目,迄今为止已讲述了上百位“一辈子一件事”的人物故事。这些人物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境中,以“一以贯之”的精神,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最崇高的执着、坚守与承诺。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动,并且深刻地启迪着广大国人。

    “一以贯之”的思想来自《论语》,是指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始至终都不会改变。孔子强调“一以贯之”,但他同时也大力主张“因材施教”。他主张“克己复礼”,但也能够享受“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超然。所以,“一以贯之”与改变和创新并不矛盾。相反,在一个坚定的宗旨与原则之下的改变和创新,恰恰才是最有活力的。

    人们习惯于把目光放在那些不断变换的事物上,时间久了,似乎就淡忘了其实还有一种推动社会进步与稳定的不变的力量始终在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民日报》通过“讲述·一辈子一件事”专栏,把我们的目光拉回到那些聚光灯外的感人故事,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为祖国建设、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又默默耕耘、不计名利、正人正己的平凡英雄。

    为什么这些平凡英雄能够做到“一辈子一件事”又无怨无悔呢?读者们不妨动用一点心理学方法来探寻原因。这个方法就是您在阅读某一篇故事时,将这篇故事中涉及主人公的有积极意义的词语都标注下来。然后,将不同故事的标注进行比对,您会发现总有一些词语是十分相似甚至相同的。积极的人生内容可能各不相同,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总是万变不离其宗。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物我两忘时,会产生一种深刻而美好的心理体验。产生这种体验的人们不仅能获得生理潜能得到发挥与释放的愉悦感,更能够接受到大量大脑意志、意义与审美等神经中枢发出的积极信息。而当快乐具有了意义,行动具备了价值,结果承载了美与希望,那这些快乐、行动与结果就不再是简单的事实,而成了拥有意义、价值及美与希望的真实的幸福。所以,“一辈子一件事”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坚持,在“一辈子一件事”的背后,还有着一个人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的幸福作为支撑。

    幸福不是一切顺意,反而有时更强烈的幸福来自对艰苦的面对。坚持不是保守僵化,反而是在意义原则基础之上的开放、灵活与创新。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对一个建设者来说,“以万变应不变”的“长袖善舞”固然十分重要,但“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以贯之”同样刚健有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一生一事:33位笃行者的毕生坚守》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