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0年前,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为什么说明代辽东镇长城是孤独的存在?因为人们对明代辽东镇长城了解很少。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大方向是东西方向。我们离开山海关,离开老龙头之后的头5天,一直是从南向北走。到了一个叫锥子山的地方,长城由此分为向东和向西两条:向西走的还在河北省,是明蓟镇长城;向东进入辽宁省,是明辽东镇长城。
我们选择向西走,一直走下去,从山海关走到嘉峪关,然后再回头,走辽宁省境内从鸭绿江边到山海关的辽东镇长城。我们1984年5月4日从山海关出发,1985年9月24日到达嘉峪关。然后在北京做了总结,又回秦皇岛短暂休息。10月18日,从秦皇岛奔赴丹东,反过来往山海关走。18日,我们先到沈阳,按照计划去见时任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白立忱。
在白立忱的办公室见面,握过手之后大家坐下,他第一句话就说:“辽宁有长城吗?长城不是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吗?”关于明辽东镇长城,大家知道的不多,更别说了解辽宁境内的秦汉长城了。见面聊了很多,最后他在我们的留墨集上题词“前无古人的壮举”以表鼓励。白立忱后来调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再后来曾任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对长城事业一直很支持。
一
10月23日,我们到了丹东,开始往山海关走。12月26日,返回山海关,结束了辽东镇长城的考察。为了连贯讲述明长城的整体,先在这里把东北长城,特别是明辽东镇长城介绍一下。
位于山海关长城以东的东北平原,不仅有我们徒步走的明长城,还有秦汉长城。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一般行政区划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北三省全有长城。东北平原除了东北三省,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东四盟,即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和通辽市,这4个盟市也都有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大部分地区荒无人烟。在燕国进入辽东之前,东胡族占据着这一地区。东胡人一度非常强悍,不但经常南下劫掠燕国,也威胁刚发展起来的匈奴。直到燕国北逐东胡并修建长城,东北地区才有了中原诸侯国的统治机构。燕国其实也只是占领了今天的辽宁地区和一小部分朝鲜半岛区域。东胡被燕国打败,在秦始皇时期又被匈奴打败。
东胡人被匈奴打败后,较大的势力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落。东北地区的乌桓部落,在东汉末年被曹操消灭。躲进大兴安岭的鲜卑后来发展得很好,他们在匈奴被汉朝歼灭后,逐渐走出大兴安岭回到了大草原。此时,草原已经没有了可以与中原军队相匹敌的力量,似乎再修建长城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汉朝衰落之后,鲜卑崛起,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随后跨过长城进入中原,建立北魏王朝。鲜卑人依靠强大的实力,建立中国北方的统治政权。北魏也大规模地修建过长城,防御更北边的游牧民族。北魏进行了彻底的汉化改革,彻底融入中华民族。很多北方人都拥有鲜卑人的血统,鲜卑人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
二
中国古代文献谈到长城起止时,常称明代以前基本上都是由西向东。比如秦始皇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因为那个时期王朝的政治中心都城在西边。明朝朱棣迁都到今天的北京,所以随着都城的东移,东边地区的重要性提升,长城起止的表达也改为由东向西叙述。明长城就是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辽东镇长城是明长城最东的一段,其大致可分为辽河西长城、辽河套长城、辽河东长城三大部分。关于明辽东镇长城始建年代,历史文献所载多有不同,修建顺序为先辽河西而后辽河套,最后是辽河东部分。
辽河西长城,是明辽东镇长城中建筑最早的一段。历史文献记载:“永乐中罢海运后,筑边墙于辽河之内,自广宁东抵开原七百余里。”永乐之后,再筑辽河西长城,为正统七年(1442年)之事。
辽河套长城,为明正统二年(1437年)始筑。《明孝宗实录》记载:“辽东边墙,正统二年始立。蒙古势力假以放牧,潜入河套。且边墙阻辽河为固,濒河之地,延垒八百余里。”又载:“辽东边墙自山海关抵开原,延亘二千余里,河西一带随山起筑,多用石砌。”也有学者认为,辽河套长城始建于明正统七年王翱荐举毕恭为指挥佥事之后。辽河西长城及辽河套长城,自正统之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都曾较大规模地修筑过。
辽河东长城,为明成化四年(1468年)始筑。文献记载,成化三年(1467年),“自抚顺而南四十里,设东州堡;东州之南三十里,设马根单堡;马根之南九十里,设清河堡;清河之南七十里,设碱场堡;碱场之南一百二十里,设叆阳堡。烽堠相望,远近应援,拓地千里焉”。
三
我们徒步考察长城时,在宽甸县灌水乡柏林川村,看见立有2米多高的一块石板,当地称其为“老人石”。石上有记事刻文,虽大部分文字因石面风化而不可辨,但有“钦差镇守辽东”字样残存,落款年号“成化五年二月五日”字迹十分清楚。这与开始修建辽河东长城的文献记载一致。
明辽东镇长城修建之初是为了防御。嘉靖以后,女真人为掠夺奴隶、财富和争夺地盘,各部长期征战。为削弱女真族的力量,明采取拉一部、打一部,分而治之的政策,从而加深了女真各部之间的矛盾,女真各部连年混战。嘉靖末年至隆庆元年,女真族几次大规模的掠夺,严重破坏了长城内外的生产和生活。明万历初年(1573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建成宽奠、长奠、永奠、大奠、新奠、孤山等六堡。这是明万历年间第二次开拓边疆,就有了防御女真人的意义。
建州女真不但骚扰明,也对途经建州的朝鲜贡使团队进行抢掠屠杀。到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誓师向明正式宣战之后,辽东镇长城的防御压力已经很大。萨尔浒战役明出动四路大军各10余万人,号称47万人征讨后金。努尔哈赤倾全部八旗兵六万之众,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明军败退后,此前一直构建的明辽东镇长城防御很快便崩溃了。至此,明长城防线退到了以山海关为核心的蓟镇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