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

人民周刊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日之家”,全民抗战的缩影

——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特务团政委郑海亭之女郑闽江

本刊记者 武凤珠 《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26日   第 06 版)

    一户“抗日之家”,满门忠勇志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特务团政委郑海亭之女、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郑闽江的家中,六人当八路,一门两烈士。

    这是一个典型的“全民抗战”家族。郑闽江的父亲郑海亭,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二舅吴洪云参加抗战时仅有十二三岁年纪;大姑父于俊杰在日军“扫荡”中,如董存瑞一般为炸掉敌人碉堡而壮烈牺牲……在这个家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抗战精神的内涵,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日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郑闽江却将这个“抗日家族”的典型性,视作普遍性。“在那时的山东,非常常见,抗日的情绪不得了!如果没有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之入骨、倾家荡产支援前线、非打赢不可的坚决抗日,就不会有这么坚强的八路军!我家当八路,有什么奇怪的?”

    红色山东,滋养抗战精神的沃土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堐头村,一座不大的村庄中曾有38名地下共产党员,郑闽江的姥姥荣延桂、姥爷吴忠立都是其中成员。“抗战时期,家里曾是党的地下交通站,掩护了不少同志。我姥爷任站长,是20世纪30年代初入的党。家里的孩子从小就帮着站岗。”

    郑闽江记得,姥爷家的梨树下有一口水井。小时候,她见过在井里挖的秘密通道和暗室,暗室中还藏过北海银行的机器。她的大舅吴洪鳌参军做了保卫干事,将家中暗室变成了与日伪军斗智斗勇、守护人民财产物资的“地下战场”。

    在局势危如累卵、国家风雨飘摇的抗战时期,选择参加八路军、加入共产党,“真的是有信念、有理想,当时是要掉脑袋的!一个村子才多少人!全民抗战,??每个人都在抗战,每个家庭都在抗战,这就是匹夫有责!”郑闽江认为,是深厚的红色革命基因,使山东成为滋养抗战精神的沃土。

    山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活动的地区之一,孕育出王尽美和邓恩铭两名党的一大代表。郑闽江深入研究过这一段历史:“他们都是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那时已经成立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人数不少,这才推选出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党的一大。”五四爱国运动同样与山东关联密切,??不仅运动源起于日本对山东权益的争夺,山东的请愿活动亦是此起彼伏、如火如荼。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受共产党的思想影响,接受共产主义的程度非常高。”郑闽江的二舅是走上抗日革命道路时年纪最小的家族成员,跟随原临淄县第二小学校长李人凤参加抗战时只有十二三岁,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他自幼浸润在革命思潮中,加入共产党时年仅15岁。

    “仗打起来后,由于他年纪小,想让他回来,他死活要跟着,坚决不回家,当了小通讯员。”郑闽江曾回村里寻觅二舅的生命印记,找到了同一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证明人。

    郑闽江的二舅??是1937年至1938年间参加抗战的,解放战争时期在辽东军区宣传部工作,牺牲于保卫吉林四平的战斗中。郑闽江的姥姥闻讯赶去,没能找到遗体。

    全民抗战,参军救国的视死如归,留守家中的坚忍不拔。??郑闽江追忆,??由于家中有八路军战士,每逢日伪军抄家,总会抄到她的姥爷家,找不到大人,家中常常只有她的三舅、小姨,当时还是两个孩子,“就打这俩孩子,??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把家里洗劫一空”。

    家中7口人,仅有3亩薄田,时常饭都没得吃,“但是只要来了战友同志,就会倾家荡产拿出最好的东西来给他”。??郑闽江将山东老百姓身上表现出的抗战精神,凝练为通俗易懂的三句话:剩下一口粮,也要送给八路军;仅剩一寸布,也要给八路军做军服;只剩一个孩子,也要送去当八路!

    精神赓续,家族记忆代代相传

    父系一脉参加抗战,“我父亲先参了军,很快??我大伯也参了军”。从临淄曹村投军到鲁南,郑闽江的父亲加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大伯加入第八支队。

    郑闽江回忆,爷爷家曾被叛徒出卖,全家都遭遇虐待摧残。“拷打家属到什么程度?爷爷被吊起来毒打,还被关在监狱8个多月。家里只剩奶奶和小叔,简直要被打残废了!家里的物件全被抢光、砸光!”

    抗日战争是血流漂杵的残酷斗争。郑闽江统计过,1941至1942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伪军在临淄地区开展的5000人以上“扫荡”达70余次,其中有八九次是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基本是铁壁合围!”她的大姑父就牺牲在反“扫荡”斗争中。

    1943年春夏之交,日伪军纠集2万余兵力,对清河地区的八路军展开拉网式袭击,企图将八路军一网打尽。“当时,我们军区的司令部、机关和主力部队常驻牛庄村和北隋村。”郑闽江介绍,日伪军在清河地区先后修建炮楼、??岗楼、碉堡等达1200多处,设据点300余个。

    “上千碉堡,密集得不得了!”碉堡、据点的具体数量,是郑闽江专程回家乡,一点一滴采访统计出来的。清河根据地,在黄河入海口附近。“不大的一块地方,八路军主力回旋的余地非常小,??只能分散转战苦斗于敌人的碉堡和岗楼之间,行动非常困难。??”

    不久,八路军山东军区下达反“蚕食”命令,??清河军区大规模反击敌人的战斗打响。“包括我父亲所在的部队在内,??全部参加了这次战斗。”郑闽江的大姑父当时担任军区直属团3营副教导员,承担的主要任务便是攻打直接威胁军区机关安全的北隋据点。

    “非常难打,碉堡不仅大而坚固,密度也很高,几乎没有办法过去。牺牲了很多战士,据点仍然攻不下来。最后,大姑父带着一个加大分量的炸药包,拖着已经负伤的腿,勉力攀爬上去点燃。拉燃导火索,往回滚的时候,??根本就滚不动了。”郑闽江曾听家乡人回忆,大姑父牺牲后仅找到一条腿。

    自从加入八路军,大姑父便再没回过家,生不见人,死未见尸。1954年,郑闽江的父亲向华东军区询问,才得到“已经牺牲”的明确答复。郑闽江的父亲也曾带部下为大姑父等烈士移灵,但是始终未能找到烈士埋骨的墓地,后来得知,烈士们已被日伪军拔了墓牌、平了坟墓、扬了遗体。

    ??“我家的两名烈士,都只留下衣冠冢。在那个时候,有??很多这样的八路军战士。不这样,赢不了!”忆及大姑父的殉国,郑闽江难掩情绪起伏,语带哽咽。她说,新中国成立后,每逢看日本电影,她的父亲母亲都会走开。“我们小孩要看,我爸我妈坚决不看!一看到日本鬼子那个样子,我妈就恨!”

    谈及向后人讲述抗战故事、宣扬抗战精神的意义,郑闽江认为,自己的家族做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候的党、政府和军队在做什么,中华民族曾经历过什么,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