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融媒

人民周刊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人民日报系列融媒体报道展示——

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

张若涵 《 人民周刊 》( 2024年04月16日   第 05 版)

    2月20日,《人民日报》推出“鹭岛蝶变  厦门实践”专栏,报道厦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创意海报、信息图解等融媒体作品,多角度解读综合治理实践,讲述生态保护故事。

    人民网“时习之”栏目推出长图作品《这片湖  见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集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并列出厦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与做法,展示筼筜湖的治理成效。作品指出:“筼筜湖的蝶变,是生态样板,也是一扇窗口,浓缩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擘画了新蓝图。”

    人民网推出视频《筼筜湖的“重生之路”》,从全面截污控源,定期清淤疏浚,到落实“西水东调”和建设城市公园、环湖步道等治理措施,展现筼筜湖如何由臭水湖蝶变为“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作品中使用筼筜湖治理前的影像并分析臭水湖的形成原因,与筼筜湖治理后的美丽景象相对比,使网友对筼筜湖治理成效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学习小组”公众号发布文章《从一个湖到一片海》,介绍人民日报记者在筼筜湖采访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指出:“从湖到湾,从湾到海,从海域到流域,从流域到全域……厦门生态保护修复的每个成功案例,都有‘综合’‘协同’‘统筹’‘整体’等关键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视频《从一湖照见一城,80秒快闪看鹭岛蝶变》,采用年轻网友喜爱的快闪形式,介绍筼筜湖的治理成效和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80秒的视频时长便于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和分享,扩大了视频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截至3月4日,该视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浏览量达到359万。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发布视频《“为树让路”:厦门人这样保护生态》。视频中介绍,在厦门筼筜湖畔,有一棵拦在水面上的“矮脖子树”,筼筜湖保护中心负责人曾询问过往市民和游客的意见,大家提出“宁可低头走,也不砍掉树”,一致同意“为树让路”。“为树让路”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发布视频《昔日“臭水湖”蝶变“城市会客厅”,来听听亲历者怎么说》,采访厦门市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外籍主任助理史黛拉·阿韦季相、厦门大学教授潘威廉和厦门一家咨询公司外商投资总监邦·安蒂沃拉,邀请受访者从外籍亲历者的角度讲述筼筜湖的治理成效。

    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推出视频直播《在筼筜看见美丽中国》,邀请观鸟爱好者、市民湖长、水利工程师等亲历者谈他们眼中的筼筜湖之变。直播中穿插筼筜湖的景色,引得网友纷纷评论“好美”,增加了网友对于筼筜湖治理的认知。该直播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有超过136万人参与,在微博吸引超过202万次观看。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星议事厅工作室推出视频《白鹭相伴,这里的人太幸福了》,以英国小哥司徒建国的视角讲述筼筜湖30年间发生的巨变。视频内容风趣幽默,配合中英文穿插讲述,吸引众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表示:“治理得真好!有机会的话去看看。”“真美!厦门人民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