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人民周刊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团圆与合欢——春节的传统内核与当代环境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文明系主任 董梅 《 人民周刊 》( 2024年03月29日   第 08 版)

    一个新年旧年交替之际,唐代诗人王湾从镇江横跨长江前往扬州,他所乘的小船从北固山下出发,向东遥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了。他不由得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音信捎回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首《次北固山下》,告诉我们千百年来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意义和分量。无论中国人通过节日做了哪些文化寄托或者情感寄托,作为团圆主体的人群,希望能够达成的理想情境是合欢。

    传统节日构成中国人的良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另一位诗人刘希夷的《白头吟》,无意中给出了中国传统节日两大类别的概念。年和岁在中国的节日源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体系,人们过的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是以月相的盈亏作为参照的太阴历体系,依此而生成的一系列节日可以称为太阴历节日体系。太阴历节日围绕血缘致敬与团圆。太阴历体系几乎包含了中国人过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几个节日的共同之处是,情感的理想都指向团圆。我把这些传统节日统称为中国人伦理型节日。太阳历节日则是把人放进自然的秩序中。二十四节气这个以太阳为参照的系列节日属于自然型节日,自然型节日更趋向于公共节日,参与者不限于血缘关系,庆祝节日的空间多是在自然之中。包括伦理型和自然型的中国传统节日,被称为中国人的良辰。

    传统节日包括人与自然两个维度

    伦理节日和自然节日,从参与人群到空间处所、文化诉求都有差异。春节这类伦理型节日,参与的成员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追求的目的是团圆。古代人们在春节期间举办庄重的家族祭祖仪式,就是为了表达对血缘源头的致敬。在伦理型节日类型之中,人们要达成的最重要的诉求,是强化血缘致敬与血缘坚信。以月亮为参照的伦理型节日的文化内核,是通过团圆的方式,使家族成员、家庭成员不断固化血缘关系。伦理型节日给予人们稳定的血缘秩序和亲情,自然型节日可以让人们把自己放回自然之中,让人作为万物一员跟上自然的节奏,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结。

    春节指向理想型人间秩序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详细描写了宁荣二府过年的盛况,为人们提供了中国18世纪过春节的样本。书中详细描述贾府举行的祭祀仪式,整个过程中,氛围隆重肃穆,仪式秩序、代际秩序森严。《中庸》所载“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可以作为贾府春节祭祖活动的文化源头和内核。对于注重此世情怀的中华民族而言,此生至为宝贵,中华文化就是围绕这一内核不断建构生成,让以亲情维系的家庭秩序进一步延伸为群体秩序、社会秩序,最终指向孔子所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理想型人间秩序。在当代生活中,很有必要重新深入地发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让今天的你我能够获得一个文化依据,把每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

    (本刊记者付冰冰整理,国家图书馆刘思秀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