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家成员。
梵高30岁之前的绘画并无特色
梵高的绘画举世瞩目,东西方画家没有不推崇梵高的。后来的名家,在绘画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但和梵高相比,都会相形见绌。学习东方绘画是梵高成功的关键,这从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上,都可以得到证实。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是欧洲重要画家之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有梵高美术馆。梵高只活了37岁,早年学画也是传统的欧洲式油画,毫无特色。他30岁之前一直临摹荷兰画派和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尤其是米勒的作品。那时他的画卖不出去,可能也和他的画既不美又无特色有关。如果美而艳俗,可以迎合一般人的口味;如果有特色,则收藏家会光顾。这两点,早年的梵高都不占。
梵高在学习素描时,成绩是全班最末一名。如果这样学下去,他永远不能出人头地,也许最终只能成为一个不入流的普通画人。
梵高实际上是中国画的再传弟子
1885年,梵高购买了一些日本浮世绘版画。他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的画室不错,尤其是由于我在墙上钉上了一批小幅的日本版画。我非常喜欢这些画,在花园里或海滩上画得很小的仕女、骑马的人、花朵、多刺的荆棘枝。”从此,他喜爱上日本的浮世绘。
在荷兰梵高美术馆里,收藏着梵高曾学习过的3幅日本浮世绘作品,其中有他1887年临摹的《开花的梅树》(日本歌川广重原画),原作和临作放在一起,基本一样,只是梵高是用油画笔画的,而歌川广重是用中国毛笔线条加重色刻印而出的。1887年,梵高模仿日本浮世绘用油画颜料和油画笔又绘制了另外两幅作品。从此,他改变了自己的画法,由用面表达改为用线。长线、短线,即使画上是面,也是用短线画成的面,他的独特风格形成了。以后3年多时间,他创作了大量以线为主的作品。
梵高有一幅画《悲哀》,全用线条画出。国外学者说他是学习英国素描和米勒版画而形成的特殊风格,但梵高自己说是学习东方艺术,尤其是学习浮世绘艺术而形成的。
在《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选》中,梵高也多次论述自己作画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说:
当你处处发现日本的绘画,不论是风景还是人物,色彩都是那样鲜艳夺目时,你一定会产生一种绘画革命的思想。提奥和我已搜集了数百张日本画的印刷品(《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请注意,我说的是那种日本画法中的色彩简化法……
日本画家就是采用这种手法的。他们在一张白纸上,三下两下一画,就奇迹般地表现出一个少女的表面粗糙而苍白的皮肤的颜色与黄色头发间趣味横生的对比。更不用说那星罗棋布般盖满了无数白花的黑色荆棘林(《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33—34页)。
我敢预言,别的画家会喜欢一种在强烈阳光下的色彩,喜欢日本绘画中那种晶莹澄澈的色彩(《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2页)。
日本画家传授给我们的真正的宗教……我羡慕日本画家对作品的每个细节处理得极其清晰,从不使人乏味(《塞尚、梵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5页)。
他甚至说:
我的整个创作均以日本绘画为基础(《美术译丛》1982年第3期,第411页,闵希文、丁拙译)。
日本艺术在他本国已逐渐衰落,却在法国印象派艺术家中生了根(《美术译丛》1982年第3期,第411页,闵希文、丁拙译)。
谈到色彩,梵高说:
你会察觉到,我是像日本的样式谈色彩的简化,……
……就像我们在日本的套色木刻里见解到的那样(《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223页)。
可见梵高的画来自日本浮世绘。梵高因为收藏了日本浮世绘并学习它,而言必称日本画,但他不知道日本的艺术来自中国。梵高学日本浮世绘实际上是在学中国的艺术,因为原创来自中国。
可惜梵高去世得太早了。他离世后一年,他的画就被世人所知所赏。巴黎为他举办遗作展览,而后就是大量出版、展览等。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建造了梵高博物馆,正式向全世界开放。梵高如果不自杀,他会比毕加索还富有。
如果没有浮世绘,便没有绘画史上的梵高;没有中国画,便没有浮世绘。梵高的成就来源,便不言而喻了。梵高实际上是中国画的再传弟子。
日本浮世绘画法来自中国唐代,以及明代的陈洪绶。日本文字借助于中国的汉字,绘画也从中国“拿来”,尤其是模仿中国唐代和明代,山水画模仿中国的宋代。所以,学日本浮世绘,都是间接学中国画。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