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人民周刊 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小高岭的大英雄

——访“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成员初见

本刊记者 何娟 《 人民周刊 》( 2023年09月22日   第 05 版)

    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每晚行军130里,翻越4座大山,仅靠一把半生不熟的黄豆充饥……“杨根思连”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机智灵活的战法,以劣势的装备和落后的条件,以身肉搏大炮和坦克,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接连击退了美军8次进攻,坚决坚守小高岭,把水门桥变成了敌人的“鬼门关”。

    烈士埋黄土,青山依旧在。近期,《群英壮志撼山岳  勇士辉煌化金星》作者之一初见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追忆首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致敬小高岭的大英雄。

    记者:100面战旗,100个故事。创作组成员众多,您为什么选择参与“杨根思连”这面战旗的写作?

    初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这场战争所取得的胜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悲壮惨烈的战役之一。宋时轮将军曾评价其“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此战,涌现了无数英雄,杨根思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从多方面资料中了解到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深受感动。参与此篇战旗故事的创作,希望尽自己所能,把“杨根思连”的故事及其英勇作战、勇于担当、勇于牺牲的精神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者:“杨根思连”这面战旗的故事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打动您的人物、最难忘的细节和战斗场景有哪些?

    初见:这面战旗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连长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战斗宣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最难忘的是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

    安排战友送走负伤的战士,杨根思选择独自坚守小高岭阵地。他从容地脱下军帽,拍去尘土,端正地戴在头上,仰天深深地吸了口混有硝烟和泥土气息的冷空气,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搜集了阵地上所剩的武器,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用生命实践“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敌人从我方稀疏的火力判断,阵地上的志愿军已经打光,一股脑冲上来后,杨根思猛然夹起最后10斤炸药包,走出战壕迎向敌群。伴随着轰然一声巨响,杨根思和他身边的40多个美军一起消失在了烟雾中……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记者:为这面战旗著书立传,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启示?宣传报道“杨根思连”,有哪些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初见:我希望通过这篇战旗的故事,用文字的力量,让“三个不相信”精神化作永恒的精神利剑,勉励新时代读者。中国人民志愿军“逢敌亮剑、亮剑必胜”,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品德气质,值得被传承和弘扬。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三个不相信”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伟大斗志,鼓舞着人们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希望更多人从“三个不相信”精神中汲取昂扬的志气、勇气、锐气,在各自的“主战场”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70多年过去了,“革命意志坚如钢,视死如归不畏难,敢打必胜勇争先”的战斗精神,已经成为我军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必将感染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