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初见的创作勇气令人敬佩,在两年深耕这一题材之后,她义无反顾地开始参与书写战旗故事。
初见对于每面战旗背后战役的描写,都有着明显的纪实文学追求。在描述“坚守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故事的《老秃山上英雄班》一文中,读者不难看出,从战争准备,到战场布置,再到战斗打响,面对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她力求赋予战争与人物命运的关联性。
无论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志愿军大英雄,还是起初不是很成熟的小战士,最后都成长为战争英雄。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有心上人,也有老母亲,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老秃山上英雄班》一文中,想起爹娘的周元德对倪祥明说:“副班长,打完美国佬请你到我家去,我爹娘一定会给你做好吃的,感谢你平日对我的关心!”倪祥明也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说定了,我们要带着荣誉回去!”
写文章也要经历漫长的孕育过程,如同孕育新生命,辛苦煎熬,直至收获呱呱坠地时的喜悦。战旗故事以历史为依据,以事件为主线,以英雄为主角,讲述尘封的动人史实,弘扬英雄的战斗精神,通过描绘荣誉战旗的产生过程、其中的感人事迹,直击抗美援朝战争的万丈风云。
为了更好地呈现、真实地还原每面战旗故事的战斗过程和细节,初见经历了无数个夜以继日,或搜集材料信息,或奋笔疾书,或跟总策划叶征教授讨论文章。
初见介绍,战旗故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篇战旗故事的诞生,都离不开叶征呕心沥血、倾尽所能的指导和逐字逐句的反复推敲修改,篇篇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为了故事的准确性,叶征多方查证,给相关部队打电话,寻找老战士、老战士家属……用叶征的话来说:“写战旗故事,要怀敬畏之心,每一言每一语都要慎而重之,要明白我们不是简单地写故事,而应该让英雄的故事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精神坐标,让英雄的精神成为一种引领人们勇往直前、继续奋斗、创造辉煌的雄伟力量。”
70年来硝烟散,作家王树增在《朝鲜战争》中说:“不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流着鲜血倒在朝鲜土地上的年轻士兵的身影,是否会如斑斓的彩蝶,留在不再经历战争的人们的记忆里。”对此,初见说,会的,永远会留在每位中国人的心中。
接下来,初见想以战旗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写个人传记。她说:“那样才能让人更加细致详细地了解我们的英雄、记住我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