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1049—1100年),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一生仕途坎珂,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有《淮海集》《劝善录》《逆旅集》等。
从秦观身上可以看出秦氏家风文化:热爱读书、喜好游历、广交文友。这样的家风从秦观的祖父秦咏开始就形成了。秦咏20多岁迁居高邮,是秦观家族落户高邮的始迁祖。秦观自小随祖父长大,父亲早逝后多亏了祖父的照顾,祖父对其影响颇深。
热爱读书
秦咏虽终身任武职,但他能与时俱进,悉心培养儿孙读书仕进。他的大儿子秦完(元化公)师从大教育家胡瑗读书,成了国子监太学生。二儿子秦定,孙子秦观、秦觏,重孙秦渊相继中了进士。特别是培养秦观。至和二年(1055年)高邮城内刚办官立小学,秦咏就把7岁的秦观送进小学读书。秦观是宋代高邮第一个官办小学的第一届学生。这种正规的学校教育,为秦观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万卷书,书从哪里来?秦观的父亲元化公曾在设于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游学,叔父秦定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说明他家必是有一定数量藏书的。家中藏书不能满足需求时,就跟人家借书。秦观9岁那年就“从胡晋侯学”,小学毕业后,孙觉自京师归高邮,秦观“经常登门拜访,聆听教诲,从其学经”。19岁与徐文美结婚后,岳父徐成甫曾“聚书几万卷”,秦观自然也就有了“私人图书馆”。他经常到东岳行宫(俗称泰山庙)去读书,那里后来留下了“秦少游读书台”胜迹。
秦观读书的内容,首先是学习时文,以备应举。10岁时,他已通《孝经》《论语》《孟子》大义。后来王安石变法改革考试内容,又学习王安石制定的《三经新义》,因此,儒家思想成了他的基本思想。其次是喜读兵书,好学兵法,这可能与他的曾祖父秦玫是将军、祖父秦咏也是军人有关。他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第三,家庭信佛,特别是祖父秦咏“老而阅佛书,自恨知之已晚,手抄口诵,不舍朝夕”对他也有影响。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荐秦观于王安石,说他“通晓佛书”,王安石答书也称“又闻秦君尝学至言妙道”。可见早在青少年时期,秦观就比较全面地接受了儒佛道三方面的教育。第四,他还博综史传,讲集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一一数也。
苏轼在《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一诗中,对《黄楼赋》给予很高的评价:“雄辞杂古今,中有屈宋姿。”在《淮海集》的“赋辞”这一大类中,除收入《黄楼赋》外,还有《浮山堰赋》《寄老庵赋》《汤泉赋》《叹二鹤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曾子固哀词》《蔡氏哀词》。这六赋二词中,《黄楼赋》《浮山堰赋》和两篇“哀词”是用“骚体”写成的,因此,都可说“中有屈宋姿”。《浮山堰赋》是秦观21岁时所作。从此以后,他佳作迭出。其诗,王安石称之“清新妩丽,鲍谢似之”。其文,苏轼赞之“词采绚发,议论锋起”。其词,况周颐《蕙风词话》云:“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秦观作品的成就,标志着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也是他一生喜好读书的最好佐证。
秦氏以诗书传家,后人也多热爱读书。秦观第16世孙秦霖,长年教书乡里,手不释卷,精于史书。其子秦金自幼在父亲开设的私塾中学习,“勤敏读书,昼夜不辍”,后于成化二十二年中举人,并在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秦金为官时曾带兵平定叛乱,为表嘉奖,皇帝欲为其增俸荫官,秦金婉拒,保留了让一个儿子入国子监读书的恩典。秦金辞官后,以写读为乐,同时亲自教授子孙学业,让他们读四书五经和史书,为他们讲解举业文章。秦金的曾孙秦耀,在父亲秦禾去世后,于“秦大坟”旁构屋数楹,一面为父守丧,一面用功苦读。他读书时,常常是一盏孤灯,通宵苦读,最终成就了满腹学识,于隆庆五年(1571年)春中进士。
喜好游历
秦观的远祖、唐代著名诗人秦系,年少时即有诗名,可惜赴举不第,心高气傲的他放下功名,开始漫行吴越,足迹遍布现今浙江大部分地区。后为避安史之乱,隐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元和元年(806年),秦系离开九日山,云游四方。
秦观20多岁就看过很多书,也走过很多路。据记载,秦少游足迹所至达10多个省、60多个城市。他的一生就是一次漫长而崎岖的文化之旅,足迹所至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很多遗迹也因其游历或诗文而成为游览胜地。值得一提的是,除三次应举外,他有过两次历时百日以上的漫游。此外,他还经常到离家不远的扬州和楚州去。
秦观三次应举,前两次虽未考中,但他留有诗词反映自己落第的心情,诗中也记录了他往返京师开封的经历。元丰元年(1078年)夏四月入京应举,途中谒苏轼于徐州,成为苏轼门人,临行作《别子瞻学士》。元丰五年(1082年)春,在京作礼部试,作《辇下春晴》诗,曾西游洛阳,有诗词记游;返家途中,经南京(指商丘),为法宝禅院一长老题真赞;经黄州访苏轼,作《吊缚钟文》,抒怀才不遇之情;过庐山,访大觉琏师旧迹,南游玉笥山而归。
两次漫游,一次是熙宁九年(1076年)与孙觉、参寥子同游历阳(今安徽和县)之汤泉山水,拜访分别已久的漳南道人。在惠济院,又受高邮老乡、乌江县令阎求仁之邀,同游了龙洞山,秦观和参寥子还西入乌江,与阎县令同谒项羽祠。此行得诗30首,赋1篇(即《汤泉赋》)。另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年)春,搭乘苏轼调任湖州的便船南下,祖父秦咏及叔父秦定于会稽,参寥子随行。三人一路且行且游,过扬州,游平山堂;经镇江,访宝觉大师;至无锡,游惠山,观唐人王武陵、窦群、朱宿诗;过吴淞江,与关彦长、徐安中聚会于垂虹亭;到达湖州,泊府西观音院。此时正值端午节,遍游湖州诸寺,泛舟城南,又往游何山。不久别苏轼赴越。至会稽,祖父秦咏和叔父秦定,定时为会稽尉,郡守程公辟馆先生于蓬莱阁,夏间至秋初,游会稽胜迹如鉴湖、禹庙、龙瑞宫、云门山、流觞亭、圆通院白衣阁等,与程太守相唱和。从游八月,酬唱百篇见《谢程公辟启》。
秦观出仕前,自古繁华的扬州是他出游最多的地方。元丰三年(1080年)在《与李乐天简》中称:“时复扁舟循邗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地也。”简中所述,在《望海潮》词中得到形象再现:“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钟。”
熙宁十年(1077年)春,秦观赴楚州山阳谒徐积。楚州在高邮之北,有邗沟西道直达。据清乾隆《淮南府志》和《楚州丛书》介绍,徐积字仲车,楚州山阳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是个孝子。徐积也是胡瑗的学生,似与观父元化公同学,其《送秦少游》诗云:“叟罢耕耘妾罢机,匆匆人意甚牵衣,可怜数里笙歌地,但见一番杨柳依。”(见《节孝先生文集》卷十八)秦观有《山阳阻浅》诗记此行。
秦观游历,既为观赏祖国大好河山,又为拜师交友以广见识。在游历过程中写下大量的诗词佳作,表明秦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练就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秦观的后裔秦瀛,在清代乾嘉时的六部中担任过五个部的侍郎,由于工作关系,他走过北京、山东、辽宁、浙江、江西、广东、湖南、江苏等大半个中国省份,亦可看作毕生都在游历中度过。
广交文友
秦咏是北宋年间迁居高邮的,当时高邮文风颇盛,文化名人很多,如孙觉、孙览、乔竦、乔执中、孙升、崔伯易、陈直躬,寓贤孙正臣、王巩、朱寿昌等,大部分居住在城中。秦咏对他们都很尊重,常来常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秦咏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志文由孙觉撰,赵挺之书,孙升题盖。此三人均为宋朝高官名人,在当朝以“不可一世”形容不为过,三人在《宋史》各有传。这三位高官能放下身段,为正八品的秦咏办理善后事宜,证明他们之间有密切的朋友关系。反过来看,这也是秦咏长期广交朋友的结果,为秦观广交朋友作出了榜样。
秦观初识苏轼,是由孙觉(黄庭坚岳父)和李公择(黄庭坚舅父)介绍的。苏轼对这位高邮秀才一见如故,“丰礼备乐,如师弟子”,此后极力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望,向地方政要和文学界推介秦观。苏轼于秦观,可谓知己,二人时常赏玩从游,相交甚欢。
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过扬州,曾访州守鲜于子骏,秦观同行。第二年,鲜于太守命教授马希孟编《扬州集》,请一个尚未取得功名的白衣秀才秦观担纲作序,连秦观自己也深感太守太给面子了,他在给苏轼的信中说:“子骏以公言,顾誉甚厚。”秦观为鲜于子骏的书作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秦观结交文人的证明。秦观通过刻苦学习,确实才气袭人,才名广播。《扬州集序》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而《满庭芳·山抹微云》作于元丰二年。鲜于太守请秦观为《扬州集》作序,是在《满庭芳·山抹微云》誉满文坛之后,他当然相信秦观是能担此重任的。秦观也是乐意为鲜于太守效劳的。
除了鲜于太守和会稽程公辟太守,扬州太守吕公著等对秦观也颇为赏识,算是朋友。元丰七年(1084年)中秋,吕太守在云山阁大宴宾客,请秦观为中秋盛宴作诗。秦观欣然从命,预先作《中秋口号》,有“照海旌幢秋色里,激天鼓吹明月中”之句。然而当晚云彩遮月,秦观即席改称“自是我公多惠爱,却回秋色作春阴”,切合了当晚的景色。在场宾客无不佩服秦观的才思敏捷。
秦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秦夔,也是以文会友。他时常参加由其父秦旭和其他九位布衣友人创立的“碧山吟社”,“每遇胜日,必延致骚人墨客……”。秦夔还曾作诗记录寻访竹茶炉之事,后与朝中好友论及此事,李东阳、程敏政、李杰、谢铎等二十四人皆作诗唱和。正是因为有了李东阳、程敏政等地位高隆之人的参与,竹茶炉才在京城有了广泛的传播。成化十二年(1476年)冬,在秦夔的襄助下,惠山脚下的竹炉山房得以恢复,成了秦夔陪同友人,如沈周、吴宽、李应祯等游览惠山的必到之处。
秦德藻,让秦氏寄畅园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他与被罢职回乡的长子秦松龄侍养园中、读书承欢,结交了诸多文人墨客。父子二人还曾聘请苏昆生和徐君见等名师传授昆曲,“尝宴吴梅村祭酒于园中,昆生在座,赠之以诗”。秦松龄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都有很深的交往,常邀他们同游园中。如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与吴兴祚、姜宸英、严绳孙、顾湄等齐聚,唱和诗赋,极尽风雅。
秦观后裔秦怡,我国当代著名的电影演员。这位百岁老人以塑造端庄秀美、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著称,96岁仍坚持演戏,堪称最长青的美女演员。她一生获奖无数,202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前,中共中央向她颁发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金质纪念章。她的文友遍天下,也是秦氏家族广交文友的模范。
秦观后裔名人辈出,如上海城隍秦裕伯、明代户部和工部尚书秦金、清代探花及工部尚书秦蕙田、清代六部中担任过五个侍郎的秦瀛、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博古(秦邦宪)、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等,他们都继承了秦氏热爱读书、喜好游历、广交文友的家风,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为江苏省高邮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