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人民周刊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桂林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把“美丽颜值”变为“丰厚价值”

庞革平 刘倩 庞雯文 《 人民周刊 》( 2022年10月18日   第 07 版)

    编者按: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22年9月16日至19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和东盟坚持以开放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双方关系在睦邻友好的道路上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本期刊发广西的两篇报道,让我们从中感受广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诗人韩愈对漓江的赞誉,一千多年后的人们依然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

    秋天的桂林,湛蓝的天空一碧如洗。从高处俯瞰桂林,山清水秀,白鹭翩跹,绿树繁花,大片的“绿”让人惊叹。在这生机盎然的绿中,最让人陶醉的要数桂林的母亲河——漓江。青山环抱下的漓江,清澈见底,波光潋滟。

    漓江——她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早已超越了一条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之魂,是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江河之一,更是一张世界瞩目的“中国名片”。如今,在漓江沿岸,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画卷正徐徐铺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桂林最美的发展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对漓江保护工作十分关心,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桂林。他指出,桂林是一座山水甲天下的旅游名城。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人民日报》2021年4月28日第1版)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桂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做好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激发了全市人民保护桂林山水、守护桂林良好生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与动力。

    一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桂林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行动,甲天下的漓江山水正在把“美丽颜值”有效转化为“丰厚价值”,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逐步做强做大,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进一步绿色转型,桂林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之路上不断阔步前行。

    严格管控系统修复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桂林山水

    漓江伏龙洲“岛民”黄岗,离岛上岸早适应了新生活,但他仍喜欢不时地从安置小区回到漓江边的“老家”看看。

    过去,黄岗和大部分洲岛居民一样,在岛上经营了一家鱼餐馆。当时的漓江市区段两岸,鱼餐馆密布。有专家指出,长此以往,漓江水体的自净能力将遭到严重破坏,漓江水质会“变坏”。

    对此,桂林市委、市政府投入近百亿元,依法取缔漓江城市段和伏龙洲、蚂蟥洲、南洲、大洲上严重的水体污染源,迁移漓江城市段全部住家船……黄岗也“洗脚”上岸。

    2019年12月,伏龙洲修复工程基本完工,黄岗受邀上岛参观修复成果。通过修复,漓江伏龙洲段流域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彻底解决了该洲岛污水污染漓江的问题,全面提升了漓江岸线景观品质。伏龙洲生态修复工程也入选2021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10个典型案例之一。

    伏龙洲的嬗变,也是桂林科学保护漓江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桂林市坚持把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首要位置,推动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步入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桂林山水,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美丽的漓江。为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科学保护漓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经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将每年的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

    桂林实行最严格的执法管控措施,对破坏漓江流域生态环境“零容忍”。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全面实施严管保护制度,构建“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纪检监察、法规管控”法治保护体系。高起点、高站位制定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标一流水准设置4大类12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立19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6大类147个工程项目,全力将漓江打造成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

    保护漓江,还需要常抓不懈的治理。桂林市构建漓江流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体系,深入开展“治乱、治水、治景”系列专项行动,漓江沿岸乱建乱堆、乱砍乱采、乱挖乱倒、乱捕乱养等乱象得到全面整治,漓江干流水质常年达到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

    桂林市还系统实施漓江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桂林画卷不断“增色添彩”。通过开展漓江采石场、洲岛、岸线湿地生态修复工作,全方位涵养水源,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完成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修复,分三期修复岸线、边坡、山体等14.5万平方米。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漓江美景。

    如今,漓江这张“中国名片”更加靓丽,桂林市对保护漓江的决心更为坚定,措施更为有力。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桂林市全力促进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

    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

    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

    54岁的赵土保是漓江景区的一名筏工。他说,过去村民家里有竹筏就出来拉客,有时漫天要价,有时又低价抢生意,游客体验感不好。

    阳朔县成立漓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后,将上万条无序经营的竹筏统一收购、管理,组织筏工培训,向考核通过者颁发证书并予以聘用。现在,赵土保划竹筏、务农两不误。

    赵土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他每年靠划竹筏挣3万多元,除劳务收入外,一家三口每年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景区分红。此外,他和妻子还在家打理10亩果树,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

    桂林市紧扣生态保护,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深入推进生态、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一套统筹地方政府、旅游经营者、沿岸群众等各方利益的新机制,对以县(区)属地管理为主的漓江排筏、门票等收入,按比例分配,让漓江沿岸群众共享漓江保护发展成果。阳朔县沿江6万多名群众每年享受漓江景区、遇龙河景区收入总额10%的分红,每年统筹各类分红超4000万元。

    同时,桂林市还以建立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机制为抓手,建立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库,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建立社会参与筹资渠道,有效破解漓江生态补偿金不足的难题,促进沿江县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如今,漓江流域的生态文章越做越活,生态产业、文旅产业方兴未艾。

    桂林市坚持把沿岸乡镇、村屯发展与漓江科学保护一体规划、一体推进,统筹推进漓江沿岸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建成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漓江西岸桂阳公路旅游休闲带项目,大圩、草坪、杨堤、兴坪、福利等一批生态保护重镇、旅游休闲名镇、历史文化古镇快速崛起,漓江流域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

    今日的漓江,绿色发展成果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赢来了“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民生发展新局面。

    绿色引领创新驱动

    产业发展点“绿”成“金” 

    2022年6月23日,桂林引领科技项目在高铁(桂林)广西园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家鼓励类“双百双新”产业项目,是桂林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155亿元,占地2217亩,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主要生产新一代高性能动力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

    在踏上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征程上,桂林市意识到,推进工业振兴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引领、开放带动,坚持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让产业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

    一年多来,桂林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定不移推进工业振兴,牢牢立起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产业顶梁柱、脊梁骨。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桂林市狠抓招大引强,全力推进产业振兴。领益智造、格力电器、阳天电子、引领科技等一批产值超百亿元项目落户桂林,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桂林工业总产值将翻一番以上,形成千亿产业、千亿园区,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强大动力。

    2021年以来,桂林新增广西工业龙头企业21家、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7家、广西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数量均排名全区第一。着力推进创新驱动,星辰科技成为全国首批、广西唯一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获评全区第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区。着力抓园区建设,平钢等38个项目竣工投产,领益智造等68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保护生态与发展产业,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桂林市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指引,实现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不断激活绿水青山的富民效应,奋力实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