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选派驻村书记,绘就更美振兴画卷
郑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驻村第一书记而言,使命尚未结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明确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对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集体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驻村第一书记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凭借“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胆识,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成就,涌现出了黄文秀等先进典型。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有助于保持发展思路和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意见》要求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做好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工作,正是为了补齐“三农”短板,让群众从摆脱贫困迈向更美好生活。
干部下基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这既是服务基层、了解实际的机会,也是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方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书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一个切口,它充分说明:从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工作重心转移,但工作劲头依然。以“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担当,确保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确保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我们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
读懂“宇宙中心曹县”热梗背后的期待
刘晶瑶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宇宙中心曹县”……最近几天,曹县梗“火”了。起因是,短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用山东方言口音喊出“山东菏泽曹县666我们勒宝贝”的口号,引发众多网友效仿模仿或调侃,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了5亿。
一夜之间,看似平平无奇的鲁西南小县,被网络热梗彻底带火出圈。对此,曹县县长也在近日公开回应“曹县走红”,“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不论是正面还是调侃,都欢迎广大网友到曹县走一走,看一看真实的曹县。”
深挖曹县家底,才发现意外走红并不全是网络狂欢。所谓“宇宙中心说”,当然只是网友调侃,但就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当地实力的确不俗。曹县是山东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县,在过去,农民主要依赖外出打工作为收入来源。
变化发生在2009年,曹县发展搭上了电商经济崛起的快车。现在,曹县拥有山东省内最大的淘宝村。曾经的贫困县,现在是“青年多、企业多、收入多”的富裕县。村民依靠双手,拼出一条创业致富路。
曹县爆火,比起段子热梗,更应读懂背后的民意期待。家乡,在每个人眼中都是“我们勒宝贝”,实现乡村振兴,让人们提起家乡都能一脸“傲娇”,必须找准特色发展之路,紧扣时代经济脉搏。把发展作为主旋律,才能实力逆袭,让小县也拥有火上热搜的硬实力。
县域经济,处于创新发展的末梢神经,打通“毛细血管”,才能释放更多经济活力。近年来,借助网络走红的县也不少,比起“一夜热搜”,更该思考怎样脚踏实地,如何将路走得更长远,为当地百姓更多谋福利,吸引人才回流,建设更美家乡。
安全生产无小事,须臾片刻不可松
岚山
近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在陕西暗访抽查了8家粉尘涉爆企业和3家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发现这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委托中介弄虚作假,出具虚假风险评估报告;有的未进行自查自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种种乱象,凸显了生产安全的隐患,折射出企业管理的疏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万无一失,一失万无。道理谁都明白,但“放一放”“缓一缓”的心思一直都在,“不会那么倒霉”的侥幸想法也很有市场。根据应急管理部通报,2020年以来发生的煤矿较大以上事故中,一些企业存在屡次违法违规问题,在监管部门多次执法、督办的情况下仍然敷衍整改,甚至弄虚作假。这其中,既有安全生产理念普及不到位的原因,也有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严厉的结果。
既要治标,更要治本。针对发现的问题,暗访调查组要求陕西省对照问题对号入座,举一反三,全面查找薄弱环节,补短板堵漏洞,对专项整治工作再研究、再部署、再推进,狠抓各项任务落实。
还要看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今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开展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责问责审查调查工作规定(试行)》和《关于在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责问责审查调查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试行)》印发,明确了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责问责审查调查的工作程序和有关要求,倒逼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有助于将安全理念贯穿生产全程,彻底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切实堵住安全漏洞,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工人挑老板”投射社会变迁
杨朝清
近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某个城中村,上千名制衣厂的老板们拿着样衣和招工牌,排起近一公里长队,等着工人们光顾。这样的工人挑老板的招工场景,也在广州多个制衣村上演。某制衣厂老板林女士介绍,有的做得快的工人一个月能挣一万五六,最起码也有八九千元。
供求关系的失衡,让“工人挑老板”的反转上演;月薪万元难以招到工人,并非求职者都不爱钱,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自己的计算与考量。在制衣厂打工虽然挣得多,但也有明显的短板:一方面,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是一种工作常态,挣得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另一方面,员工被捆绑和束缚在流水线上,活动空间受到很大的局限。
尽管制衣厂收入不错,但是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一些喜欢自由、渴望活动伸展的打工人也会进行“性价比”考量。他们在劳动收入和劳动强度两个方面寻求平衡,既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也量力而行,给个人生活留有余地。
“工人挑工厂”的出现,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与前辈们相比,年轻人的权利意识更强,更加在意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一些前辈眼中的好工作,他们不愿意尝试。随着人口红利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过渡,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招工难”。
“工人挑工厂”犹如一面镜子,不仅提醒老板们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启发他们要善待员工。如果老板们依然不愿意改革创新,依然踟蹰不前、自弹自唱,不仅企业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危机,“招工难”或许也会长期存在。
“老虎圈养与放归”之争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王丹
近日,有媒体援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消息称,20多天前闯入东北某村的野生东北虎“完达山一号”被成功放归自然。一直为“虎生”操心的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20世纪80年代,为挽救东北虎这一濒危野生物种,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建立,后更为现名——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中国第一只人工繁育的东北虎幼崽就诞生在这里。目前,中国人工繁育的东北虎数量已有千头以上,但长期圈养繁殖也带来种群基因方面的隐忧。因此有人提出,将这只野生东北虎留下来,以作“改善圈养虎种群基因”之用。
另一波关注“虎生”的呼声则认为,再多一只圈养东北虎并无意义,然而缺失一只携带多样遗传资源的野生虎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不小。据统计,目前中国境内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仅为两位数。
两种“虎生”选择之争,背后其实是两种野生动物保护思路的较量。评判两种思路的高下优劣,无法脱离具体语境。就拿东北虎保护来说,在濒危状态下,人工圈养并无不可,正是人工繁育让东北虎实现了保种。但当物种危机的警报解除,生态修复应成为主流保护路径及选择。
诚如相关专家所言,老虎保护不是数量的问题。人类保护东北虎等野生物种,竭力避免其灭绝,核心正在于其与人类共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虽位处生物链的不同位置,但任何一环发生意外都将对整个系统构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反过来说,任何一个物种,只有回归自身在生物链及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才能真正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多样性的完整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护东北虎,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对网红玩具要“消费避雷”也要“监管排雷”
李英锋
“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至,“宠娃大军”们又准备为孩子精心挑选礼物,儿童玩具不断推陈出新,其艳丽的色彩、新奇的功能、炫目的视觉体验令孩子们着迷,但部分玩具的安全性也令人担忧。2008年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召回儿童用品1189次,占消费品总召回次数的49.6%,涉及数量接近600万件。
“六一”儿童节是儿童玩具消费旺季,很多父母或亲友都会给儿童买各类玩具礼物,以“新、艳、奇、炫”为卖相的水晶泥、巴克球、水弹枪等网红玩具备受青睐。然而,一些网红玩具却成为“伤娃玩具”,要么含有有毒有害物质,要么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有关玩具伤娃的案例频频发生,为我们敲响警钟。
不仅媒体应该多报道、分析、揭露网红玩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消协、监管部门也应结合投诉举报加强对网红玩具的风险监测,及时查处问题玩具,向社会定期发布网红玩具消费警示,曝光网红玩具的问题点、侵权点、风险点,指导消费者擦亮眼睛,理性消费,选择性消费。
规避网红玩具的安全风险既要“消费避雷”,更要“监管排雷”。“消费避雷”具有被动性,是权宜之策,治标不治本,“监管排雷”才是治本之策,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能从系统上消除网红玩具的风险。市场监管等部门应该瞄准网红玩具的生产、线上线下销售等环节,瞄准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隐患,对网红玩具分类施治。
鉴于大量网红玩具在网络销售,电商平台应担起管理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督导商家严格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维护信用评价秩序,发现问题或嫌疑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
请为文脉留一音
李亚彪 陈诺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该听谁的?以哪一个为准?近日新发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热议。
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lù”的古音,地名是以“六”“六国(录国)”“六安国”“六安州”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lù”,这是当地文化传承中最珍贵的一抹乡音。
名从主人。安徽省政府十几年前曾表示,地名读法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见,六安应该保留“lù ān”旧读音。一个地方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认为,除非严重影响交际,去除“六(lù)安”这种沿袭古音的读法不太妥当。
事实上,“六安”读音争议由来已久。的确,翻开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lù”的读音已不见踪影。有专家认为这顺应了普通话语音变化趋势,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但词典里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现实中不存在。汉语词典是对语言的规范,更应呈现文化的积淀。
从铅山中的“铅(yán)”、蚌埠中的“蚌(bèng)”,到乐亭中的“乐(lào)”、蔚县中的“蔚(yù)”,再到台州中“台(tāi)”、丽水中的“丽(lí)”,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面对当前地名读音的争议,民政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典编纂机构等有关方面应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和研究,回应关切,让每个地名都承载起历史和现实的内涵,读得明明白白。一个地方或一段历史少了一个读音,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文化基因的承袭。知识是冰冷的,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只有文化之脉长存,生活之树才能常青。
让博物馆更“活”更动感
夏凡
5月18日,“5.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成为微博热搜话题。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5.4亿人次”这一数据来自最新统计——去年,我国博物馆共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要知道,去年线下行业备受疫情冲击。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在如此背景下,依然有5.4亿人次走进博物馆,足见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足见博物馆巨大的吸引力。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近年来,不少博物馆门前的队伍越来越长,曾经“小众”的书画展不再曲高和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5.4亿人次打卡博物馆,这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温馨的提醒——如此旺盛的需求,应该被更好地回应。
如何更好地回应?三两句话很难说得清。如果非要“一言以蔽之”,一个“活”字足矣。博物馆底蕴深厚,但一度因陈旧、呆板等印象埋名于江湖。近年来,越来越多文物、典籍“活”起来、动起来,借着酷炫的技术、精彩的宣传名声大振,让大量网友“路转粉”,惊呼“原来你是这样的博物馆”。越“活”,越年轻,越时尚;越“活”,越能圈粉,越具存在感。接下来,回应新需求,满足新期待,各地还是要在“活”字上挖潜,主动学习先行者的好经验,用好新技术,尝试互联网化的传播手段,让博物馆离用户更近。
当然,“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热闹,并不简单等同于新技术、新手段。说到底,它强调一种思维、理念的转变——增强受众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挖掘”馆藏资源、优化服务体验,有人气的博物馆才能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