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十四勇士战“新冠”

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援鄂医疗队的报道

本刊记者 江寒 / 通讯员 杨舒玲 《 人民周刊 》(

    1月27日下午,北京12家市属医院的136名医务人员集结完毕,驰援武汉。在他们当中,有医疗战线上的新锐精兵,也有曾战胜过非典的老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援鄂医疗队,由院内14名医务人员组成了两个小分队——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和普通患者救治医疗队。这两支医疗队的队员,分别由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与微生物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心内科、风湿免疫科的5名医生和9名护士组成。

    从“污染区”到“生活区”,一页纸都不许带

    1月28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一天。

    上午,北京朝阳医院支队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工作对接,查看医院具体情况并清点物资,对接的过程中,大到病房的布局、隔离措施,小到床位的间距、往返的时间,各个细节被逐一敲定。

    当时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还未正式开始收治患者,作为武汉市第三批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已腾出700张床位,将一栋十几层的住院楼基本清空,准备专门用来收治疑似和确诊病例。   

    据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楼的西侧为治疗区域,东侧是医务人员的休息清洁区,隔离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医护人员都要从侧门进入院区,避免经过发热门诊,而进入收治大楼,从门口、电梯,再到门口,每道关口都要刷卡通过。这里还将开设一个病区,专门用于收治疑似病人,由于疑似病人需要单间隔离,该病区预计最多收住20人,如果确诊,将会转至其他楼层的病区。在查看正在改造中的标准化病房时,医疗队员们被告知,每层楼东西两侧之间的过道,将成为“污染区”和“生活区”之间的过渡,“一页纸都不能带过去”。

    经过集体商议,北京医疗队决定,从次日即开始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所有队员情绪饱满,身体状况良好,已做好准备迎接一场严峻的战役。

    晚上7点,所有队员开始接受自我防护的培训,他们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以及手部卫生的清洁操作。像洗手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队员们在互相监督下一次次练习,因为对他们来说,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病患最好的保护。“不洗手不要摸自己”,这句话在培训课上被一再强调。所有队员练习至凌晨,为次日的战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降低工作中的感染概率,风湿免疫科护士王美玉让同事帮忙,将她的长发剪成了短发。

    医务人员保证自身的安全,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自正式进入一线,所有队员即使回到驻地也都实行分餐制,他们分别在自己的房间里用餐,这也是一些非典时期的老队员传授的经验。

    全副“武装”进入病区,马上接手24位病人

    1月29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二天。

    早8:30,朝阳医院医疗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刘小娟带队员乘坐班车,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进行物资分配及整理。朝阳医院医疗分队队长、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唐子人则带领队员们采购生活物资。由于当地提供的生活物资有限,应医疗队总指挥要求,各分队需要自行在当地购买拖鞋、浴液等生活物品。 

    下午3点,北京医疗队全副“武装”进入病区。当时已接收确诊患者24人,其中有4名患者病情较重,包括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人在入院时曾一度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后经抢救脱险。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已提前抵达武汉。1月29日下午,他与同在武汉的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绪言一起来到北京医疗队驻地,给朝阳医院分队的队员们鼓劲,激励大家要做一个温暖的医者,并强调说,一个坚强的团队其核心就是要精诚团结,并且只有团结一致才能确保医务人员不被感染。

    病人说,看到北京来的医生就看到了希望

    1月30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三天,北京朝阳医院的医生团队正式进入病区冲锋陷阵。早7:30,临走前,护士们帮助几位医生检查他们各自房间的分区是否摆放合格,防护物品是否带齐。

    北京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西区的两个隔离病房。队长唐子人带领医生团队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进行查房,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信息,制定治疗方案。患者说,他们看到了北京医疗队,就看到了希望。

    此次朝阳医院共派出14名医护人员,是这次12家市属派出医疗单位中派出人员最多的。这一天医疗团队进入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没有休息,病房里共有患者19例,其中重症4例,当天又新收患者4例,其中重症1例。一天的工作下来,每位医疗队员的身上都浸透了汗水,护目镜中已分不清是雾气还是汗水。

    晚上6点,医生团队返回驻地,顾不上疲惫,又为明日前往病房的护理团队介绍患者的病情,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明日的护理工作。

    患者身边无亲朋,医务人员给信心

    1月31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四天,护理团队进入第十二病区。一大早,医生团队集体为他们送行,给他们加油鼓劲。

    到达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后,同为第三组护理队员的北京中医医院的姐妹们帮助他们整理检查防护服穿戴情况,彼此加油鼓劲。

    进入病房后,与上一个班的同事做好交接,朝阳医院的3名护理队员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梳理患者信息、核对医嘱和治疗用药,每一项工作都严谨有序、有条不紊,当地同行不禁感叹:“北京同行的专注和专业值得我们学习!有她们在,我们踏实多了!”

    朝阳医院的护理队员赵路讲述了让她暖心的一幕:当时,她和同组的其他护理人员进入病房,正准备给患者输液,患者见到他们后,立刻回头翻柜子找东西,赵路她们问患者找什么,我们可以帮她找,但这位患者也不回话,只顾埋头继续翻找。直到她找到一个口罩,戴好后才回过头,并把头偏向一边和我们说:“我刚才喝水没戴口罩,我得戴好口罩再跟你们说话,不能传染你们。你们为我治病护理,我也要为你们的安全负责。”

    在病房,队员们和病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加油”,病人也会经常点头回应说“加油”。从他们眼中能看到,他们非常信赖来自北京的医疗队,他们看到了自己生的希望。在隔离病房,患者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围绕他们的是疾病的恐惧,而医务人员是与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此时就好比是他们的亲人,北京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不断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

    由于疾病的传染性,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是在全副“武装”下连续工作,并要与下一班的战友做好交接。当脱掉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手也已经被汗浸至发白,但从没有人有半句怨言。

    3位护理队员当天回到驻地后,立即向夜班工作的队友们传递信息,详细介绍白天的工作情况以及患者病情,以便让夜班同事提前熟悉,能够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医生千辛万苦还送每个病人一个苹果,细心地贴上便签“早日康复”

    2月1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五天。

    护理团队秦立宁、任一、尹茜、黄菊梅、李秀男、王美玉6位队员负责晚上9点到次日早晨9点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黎明也负责当天的夜班。张黎明虽已年近60,但主动要求一起参与夜班工作,他说:“我请缨来武汉就是为了救治患者,如果仅因为年龄大就不上夜班,那我绝不会报名,不能让我的年龄成为其他同志的负担。”

    晚上8点,秦立宁、任一、尹茜、黄菊梅、张黎明5位队员前去换班。

    秦立宁作为一名手术室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对所有队员进行严格的穿脱防护服操作培训,还收了多名“高徒”,此次当班也给所有进病房的医护人员检查防护是否到位,不仅是朝阳医院的队员,配班的全体人员一个都没有落下。“作为一个团队,严密防护,一个都不能少!”她说。

    姜纯国作为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生,负责医疗队员手卫生的监督,笑称自己建立了“看见手消液就想按下去消手”的条件反射。

    当天后半夜,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秀男和风湿免疫科王美玉当班。护目镜的雾气经常会影响他们的视野,他们就及时调整姿势,通过经常的低头、侧头动作,让雾气汇成水滴,缓缓流到护目镜内侧镜底……方法永远比困难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俩都努力克服。

    在工作结束后,他们代表朝阳医疗队把“神秘礼物”送给这里的患者朋友,这是由队长唐子人自费给该病区患者购买的水果,每个苹果上都贴着一个便签,上面写着“早日康复”。

    “我们来到武汉的任务是救治患者,在此基础上,我们更想为患者送去温暖和希望。患者忍受病痛被隔离治疗,我们是陪伴他们最多的朋友,在生命最危难的时刻,与他们共渡难关。”唐子人说,希望寓意平安吉祥的苹果能给患者带来希望,只要心怀希望就有盼头! 

    李秀男是队里唯一的男护士,他说,这一天有件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一位64岁的叔叔,他需要佩戴储氧面罩,一旦脱离面罩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当他接过苹果时,满含热泪,双手合十,用沙哑的声音说:谢谢你们,感谢大家支援武汉。当我们离开时,他摘下面罩硬要送我们出病房,我们立刻劝阻并把他扶到床上,这位叔叔他还目不转睛,直到我们离开。”

    春天的脚步虽然很轻,但已悄然而至。每天早晨,都会有一缕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病房。他们相信,等疫情过去,武汉的樱花一定会开得很美!

    一口气为40名患者查房,风险早已置之度外

    2月3日,北京市属医疗队到达武汉的第七天。

    当日,张黎明带领队员在第十二病区当班。一进病房,护理队伍交接班、梳理患者信息、查看患者情况,医生团队交班、查房,井然有序,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搭配磨合,但已经是一支高度默契的队伍。

    张黎明带着队员给每位患者都测了血氧,并向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安慰他们,同时指导年轻医生,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当经鼻高流量吸氧。40位患者,查房就用了将近3个多小时。作为一位近60岁的老专家,在普通病房查房3个多小时都吃不消,何况是在装备严密的高压状态下!3个多小时持续跟患者在一起的风险谁都清楚,但张黎明早已置之度外。

    刘小娟护士长虽已年过50,但坚持每班进病房做基础护理操作,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进行操作时体力以及氧消耗都非常大,而她总是说:“武汉的战友们都在战斗,我们要和她们并肩作战。”

    张黎明查完房后给一位患者开具了咽拭子检查,大家都知道此时患者的情况,对于“咽拭子”的操作人员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保护护士团队,张黎明主动要求亲自给患者实行咽拭子检查操作,刘小娟与护士任一得知后坚决不同意,二人迅速戴好面屏,又检查一遍,确定无误后,一起来到病房,任一操作刘小娟配合,顺利完成了操作。

    晚上11点,队长唐子人带领医生团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而此时,他们还没有吃晚餐,在驻地的队友们已经提前热好饭等他们回来。

    病毒是冷漠的敌人,医务人员是患者有温度的朋友。

    冲锋号已经吹响,医疗队勇往直前

    2月14日,医疗队已经在武汉度过半月有余。随着每天紧张、忙碌的工作,队员们越来越淡定和从容。

    “其实没有人不惧怕死亡,但这种恐惧并不能阻挡医护人员冲锋向前,救治患者是医生的天职,患者需要我们。我们时刻要做好防护,队员们每天也会互相鼓励和提醒,保护好自己才可以救助更多的人。”张黎明说。

    在休整的时候,大家也闲不住,准备上班用的防护物资、练习穿脱隔离衣、学习最新版的新冠肺炎文件等,而那些曾经不怎么接触呼吸、危重症专业的队员,则向其他队员不断请教相关专业知识、相关仪器设备操作,力求在专业上充实自己。业精于勤,每一位队员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最好的自己面对挑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总有人逆行而上,面向危险,总有人将人民挡在身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发展,除了北京医疗队,还有很多自愿请战的医者,他们随同各地的医疗救援队,前赴后继地奔赴疫情防治一线,与武汉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协同作战。他们不惧危险勇挑重担,开设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救治病房,接诊了大量危重患者,体现了首都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责任。

    疫情汹涌而来,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只能勇往直前。我们必须胜利,也必将胜利!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这个时代伟大的英雄。疫情至今仍在继续,他们仍在一线坚守。不管你是谁的父母,谁的丈夫妻子,谁的孩子,愿逆风而行的你们,早日平安凯旋! 

冬尽春来 战“疫”必胜
十四勇士战“新冠”
我在武汉第N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