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送险亭见证蜀道沧桑

侯志明 《 人民周刊 》(

    梓潼,我一直以为就是川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虽然梓潼有七曲山大庙、古蜀道、翠云廊等一批名胜古迹,我也曾独自或带人参观过,但仍然没有想到,在这些名胜古迹的掩映中,竟然有这么多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符号,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和经久不息的人生长叹。

    今天我要写的就是一个从心底打动了我的小小的古迹,它的名字叫送险亭。

    送险亭,位于梓潼县北10公里的地方。虽然屡经翻修,但还是那样的简朴矮小,矮小得让许多游客甚至当地之人,都忽视它的存在。然而,这个独特而饱经沧桑的名字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意识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之多,在表面平静中掩饰的不平静。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的东北,距绵阳有40多公里。据史书记载,梓潼“东北界连龙剑,群峰苍翠于丹霄,西南壤接潼绵,曲嶂逶迤于绿水。坡陀山势渐就平衍,蜀道之险至此将尽”。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如今,由梓潼往北,地势都是越来越险峻的,路是越来越难行的。也就是说,过了梓潼,就进入了在中国文学史上多有描述的蜀道了。因此,如果是由南往北去,梓潼是蜀道的起点,而如果是由北往南来,梓潼又是蜀道的终点。而送险亭就在这里。

    没有走过蜀道而又深知蜀道艰险的人,大多是看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知道的。为什么李白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蜀道难》呢?据考证,李白出生在四川的江油市,当时长安和江油中间横亘着秦岭。一方是家乡的诱惑,一方是京城的吸引,还有外面精彩的世界。虽然蜀道艰险,但作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李白在无数次经历了蜀道之艰险后,这位恃才傲物到了连当时朝中的实权人物都不放在眼里的诗人,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他对“蜀道难”的逼真、形象的描写,并非是浪漫的创作,而是亲身经历的记录。

    在我看来,这首诗真正震撼人心灵的、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的,是李白面对艰险发出的“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发问,而且这一发问,至今还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中、人类的长河里。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朝代定都北方。可以想见,不独是李白,身居蜀中的各色人等,尤其是众多希望得到皇帝赏识的官吏和饱受寒窗之苦的学子们,无不向往着京都。京都磁石般的吸引,加上这些人有意识或潜意识的京都情结,都使蜀道变得悲壮了,也使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屡屡出现在迁客骚人的笔下和梦中。

    无数经历了蜀道漫漫征程的人们,或者即将走上蜀道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独坐送险亭,我分明看见,历史上,有人在此为即将遭遇的险途而踌躇,虽有亲朋好友相送,但个个泪如雨下。是啊,面对这样的艰险,不少人在此作的是生离死别。而我也分明看到,历史上也有人刚刚从北方归来,在盛大的接风的欢宴中,更多的人也许不是在祝贺他荣升,而是在祝贺他的平安归来,仿佛是在祝贺一次新生。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和心境下,送险亭诞生了。

    “头头是道,夷送险也送;步步之间,心平路则平。”这是送险亭上的一副对联。虽然,此次看到的是正在修建的送险亭,但我还是被它深深感染了。

    提到送险亭,不能不说清朝咸丰年间梓潼的知县张香海。张香海并非四川人,而是山东人。虽说是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当了知县,但当他背起行囊,经蜀道来梓潼上任时,心情也是复杂的。从山东到四川,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年代,他离开的就不仅仅是故土,不仅仅是他所有的亲人。这次到四川,与其说是做官,不如说是背井离乡,所付出的代价不言而喻。想想冒蜀道之险来做官的经历,想想做官以来在官场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险恶,想想在忠与孝的矛盾中做人的难处,也是感慨无限。但回头再想想,毕竟以前的坎坷已过,毕竟以后仕途光明多于阴暗,张香海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修一下这个送险亭了,一方面,纪念已经过去的艰险,一方面祝愿未来无险。就在这年,他小动土木,修缮了送险亭,并在《重修送险亭碑记》中写道:“非送险,无以入夷。”

    到此,按说张香海的故事该结束了,但这位有着复杂心情的知县还意犹未尽,又在送险亭上写了两句话: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才搏得脚根站稳;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驰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妨将人比路摸心(也有人说这是意对的对联)。从这两句话里,我们更进一步看出他修送险亭的双重意义。

    有人说送险亭修于汉代,有人认为修于明代,而我以为,送险亭在何年何月修建,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险夷交替之地修这样一个亭子,既不是哪个长官的意志,也不是张香海的发明,而是所有面对蜀道的人们的共同意愿和感情投资。是许多人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无数人梦结束的地方。因此,这里注定是一个让人驻足的地方、让人沉思的地方、让人落泪的地方。如果说蜀道是一条艰险之路、英雄之路,那么,送险亭就是一个血泪之亭、觉悟之亭。

    今天,蜀道难已经不复存在。2012年广陕高速公路开通,接绵广高速后,从成都到西安或者从西安到成都时间缩短了一半多。巴陕、达陕高速公路也已竣工通车。联系四川和陕西的高速公路就达到三条,还有密集、舒适的航班。2018年西成高铁开通后,两地往来只需要三个小时,人们形象地形容:从西安下午出发,晚上可以在成都宽窄巷子吃火锅看变脸,同样成都人花三小时时间,也可去西安参观兵马俑品尝羊肉泡馍。

    送险亭记录的蜀道难的种种心酸将成为永远的历史,送险亭也将永远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但是,作为一处古迹,它记载的不仅仅是蜀道之难的心酸,它所承载的东西是深厚宽泛而智慧的。当李白等文人骚客发出“嗟夫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发问时,送险亭的回答是“夷送险也送,心平路则平”。好一个“心平路则平”,当这样的一个不起眼的亭子被赋予了这样深刻的哲学意味,它就不再渺小、肤浅和可有可无,而是格外值得认真聆听和感悟了!

    历史用血泪筑起的送险亭,而今正成为新时代梓潼人民大力发展旅游、发展经济的历史见证。

义宁陈氏:凤之高风 竹之亮节
金庸的三段婚姻一场情
岁暮天寒 诗意过冬
送险亭见证蜀道沧桑
减轻“心负担”要找中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