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

本刊记者 付冰冰 《 人民周刊 》(

    据全国妇联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30%的中国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程度严重者可导致受害方主动轻生或被动死亡。事实上,家庭暴力的范畴不仅局限于夫妻配偶之间,儿童、残疾人、老年人,都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处于家庭暴力中的受害一方,遭受的不仅是身体方面的虐待,精神方面的创伤亦不可忽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房主任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刘竞表示,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和精神情感暴力三种类型,如果在家庭中遭遇上述暴力,家庭暴力中的受害方首先可依据情结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向相关权益部门寻求帮助或报警,以避免受到进一步伤害,其次,如家庭暴力给受害方造成心理困扰,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情形,可到专业机构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通过精神评估来决定是否进行相关心理治疗。

    代际传递的施暴者

    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具有哪些心理及行为特征?刘竞表示,该类人群往往具有低自我评价、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控制欲望强烈、内心自卑脆弱、孤独焦虑的人格特点心理特征,在为人处世中具体表现为处理情绪时不理性,暴躁易怒、遇事易冲动、伤害自己的同时攻击对方、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不允许有异见等。

    刘竞表示,上述人格缺陷既有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后天因素包括成长环境与早年经历、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模式、父母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等因素。在既往过往接受心理治疗咨询的病例中可以看出,家暴中的施暴方的父母中往往会有一方也是性格暴躁、易怒的,容易出现冲动性攻击行为。在施暴者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其父母的严厉苛责与肢体或言语的暴力惩罚。

    “家暴不仅仅伤害被施暴者,对那个施暴者来说,对他/她其实也会有一个更强的自我否定,家暴只是暂时缓解、发泄了他/她当时的情绪,但事后却对两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产生进一步的伤害。”

    对受害者一方而言,其原生家庭的父母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对他/她也会有重要影响。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亲一方脾气暴躁,另母亲一方压抑温柔忍让,委曲求全,会让孩子也认为忍让、迁就与服从理所应当。在上述成长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因形成上述认知而成为新家庭中的施暴者与受暴者。

    家庭暴力的三种类型

    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性暴力和精神情感暴力三种类型。

    第一种暴力类型与施暴者的情绪控制能力有关。当他/她情绪控制能力出现问题,会导致他/她采用身体攻击暴力的方式去发泄愤怒。

    当他/她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跟别人进行正常的沟通时,当他/她一旦发现有分歧,对他/她自己的愤怒情绪不知道通过何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调节控制,他/她就会用身体暴力这种冲动行为去发泄情绪。

    刘竞表示,情绪的产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有关。比如夫妻中的一方看到另一方跟异性打电话发信息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不会对这类行为进行过度解读。但是有家庭暴力的人,往往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多疑,会对这类事情过度解读产生负面或极端认知,感到失去了对另一方的控制,就会产生特别强烈的负性情绪,感觉失去了对另一方的控制,进而产生冲动行为。

    第二种类型性暴力类型往往源自强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尤其当男性酗酒后更易发生此种暴力。处于父权文化中的男性往往坚信自己在家庭角色中处于主导位置,认为妻子必须对自己言听计从。

    第三种暴力类型不仅发生在配偶之间,也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精神情感暴力中的施暴者往往会攻击、辱骂、侮辱另一方。“有的病人小时候总被父母亲骂,‘你这辈子什么都干不成,你特别蠢’,有的病人会遭遇被拒绝沟通,拒绝交流,不允许跟外界有接触,不允许做自己想做的事,强迫做不想做的事,被对方进行精神层面的折磨或经济方面的控制。”

    跳出家暴循环怪圈

    在媒体报道的诸多家庭暴力事件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共性,即很多家暴受害方往往都经历了多次家庭暴力。

    刘竞指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对于在性别认同中默认“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方而言,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去改变及反抗的动机,一味妥协及忍让会给施暴者造成了“打你你也不会怎样,那我下次可能还想打你试试”的反馈。

    第二种原因是施暴者会恐吓、威胁受害方,诸如“你敢把我打你这件事情告诉你爸妈,我就会杀了你,或者我会杀了你父母亲,我会让你们家都不得安宁”之类,他/她会用这种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去威胁、恐吓或者是逼迫对方。

    第三种原因是受害方向社会机构求助后,发现得到的帮助有限,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选择继续忍耐。

    第四种原因是家暴受害方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离开家庭后缺少生存能力。

    第五种原因是习得性无助,当受害者长期处于暴力虐待环境下,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阻止配偶/伴侣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在心理上会处于崩溃或瘫痪状态,会产生无力、无助感,变得越来越消极被动,越来越顺从,越来越不反抗。

    针对上述五种情况,刘竞表示,首先要意识到你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面对这种家庭暴力的现象,要努力地去寻求帮助,寻找外部资源来解决问题。其次,要意识到尽管在寻求摆脱家庭暴力怪圈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安全感,但自己的内心依然要坚持积极应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去行动去突破,相信行动的力量。第三,对于自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女性,作为弱势群体,无法经济独立,为了生存,认为在经济上能够保证自己和自己子女的生活质量而一味选择忍让这件事情,需要反思的是,是否真的具有生活质量,以及子女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的感到幸福。

    识别及远离潜在家暴

    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共度人生决定了婚姻的幸福程度。刘竞表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独特的人都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认识、接纳自己是不完美的同时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刘竞表示,选择伴侣时首先应侧重观察对方伴侣人选的性格特点,即他/她是否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是否比较足够稳定,观察他/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即他/她能否与他人和睦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当你把你的缺点、弱点暴露给他/她时,他/她对你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你们才可能有一个和谐的关系,如果他/她只是看到了你的优点,对你的其他方面特别挑剔,不能够去接受你的缺点或者睚眦必报的话,那你们可能就没办法过下去。”

    一般而言,拥有正常自尊的人能做到尊重自己,悦纳自己。在生活中相对比较自信,对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理性的评价,然后能够接纳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也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但是还能够去接纳自己。人格健全的人拥有正常自尊的人在寻找另一半时,当发现配偶的某些缺点之后,另一半的缺点暴露之后,依然也能无条件地接纳对方的可能性更高,因为他/她对自己的优、缺点都能有一个正常的认识,并能客观地接受自己,能接纳自己的人,通常也能比较好地接纳别人。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邓稼先与杨振宁: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
睡前养生好习惯
兰州拉面的生活美学
在临汾访古寻幽
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