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乡村如何“种”文化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乡村振兴,只有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偕同行,才能全面振兴乡村。近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当地政府坚持项目引领、以人为本、因事找人、人随事走,不断厘清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工作思路,探索了一条“淄川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的实施路径。老百姓用嘹亮的歌声、跃动的舞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各村“明理胡同”,配备了便民马扎,村民在这里看报纸、听广播,随时听到党的声音;各式各样志愿服务队马不停蹄,扎根基层解难题……

    “文化云”滋润百姓心

    “淄川有朵文化云,百姓点单都回音。专业培训到家门,政府买单顺民心。”这句在山东淄博淄川区广为流传的新民谣,让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文化云”的便利和魅力。

    淄川区政府在调研中发现,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和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群众不清楚哪里有、什么时间有文化服务活动;政府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在哪里举办文化服务活动,产生了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

    为解决政府的“供”和群众的“需”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淄川区适应时代特点,开辟“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运作新路径,建设“淄川文化云”,整合区内所有公共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云”大数据平台,搭建起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和群众需求之间的互通桥梁,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配送。

    记者看到,“淄川文化云”内容主要由“近期活动”和“附近活动”两大引擎组成,设置了“文化活动、文化场馆、近期活动、我要点单、精彩回顾”五个栏目。“文化云”还设置了“地图导航”功能,分类显示培训点位置,群众点击目的地后,自动开启导航服务,方便群众前往。

    “时间:2019年10月15日;地点:般阳社区文体培训点;培训内容:书法;名额:30;状态:预定。”这是在“淄川文化云”上发布的一条课程信息,群众从手机上预定后,即可按时按地参加学习。

    “淄川文化云”培训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百姓点单”课程两类。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进行“基础课程”安排,共设置书画、摄影、体育、舞蹈、戏曲等20余个门类的课程,每堂课控制在20至30人左右,以专业化制单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入门班、提升班、专业班等不同层次的文化培训。

    “我是般阳路杏花社区的,能给我们舞蹈队派个老师教教《不忘初心》吗?”“您好,您的订单已接受,我们将尽快为您安排。”张爱琴是般阳社区舞蹈队的带头人,最近要组织大家参加社区举办的晚会,苦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因此求助于“文化云”。平台很快给了回复,并马上联系区文化馆选派专业老师前去指导。张爱琴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快,在手机上一点,老师就上门来了。”

    目前,“淄川文化云”已开设13大门类、63个科目、3300个班次的课程,完成培训8100余课时,培训群众19万人次,群众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为此,淄川成立了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强化镇办综合文化站功能,每个村居明确1名文化管理员。将“文化云”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提升镇文化站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照“文化云”培训每课时100元、各类下乡惠民演出每场500至1000元的标准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演出评分、实地审核等,全区确定32家剧团承担送戏下乡任务,2017、2018两年共投入487.3万元,结合群众点单情况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919场次。按照每场200元的标准购买送电影下乡服务,今年以来,全区对379个行政村送电影4548场,先后组织开展社区广场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热土欢歌”等各级各类活动1500场次,场地、音箱、大型显示屏等费用均由政府购买。

    小马扎上的“理论宣讲站”

    下午4点多,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南坪村明理胡同的便民马扎处,6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司志富从墙上的报箱里拿出《人民日报》读了起来,乡亲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得津津有味。都是6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了,可大家听报的神情就像小学生一样认真。

    南坪村位于淄川区东南部的西河镇,现有村民108户315人,是典型的山区村。“以前啥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有人天天免费给读报,现成的马扎随取随坐,非常方便,现在俺老婆子都知道国家大事咧。不光俺,俺们几个老姐们、老邻居到点就约着过来听。”66岁的南坪村村民司翠芬说。

    “为了方便大家,村里建设了‘明理胡同’,专门在街道上老百姓经常聚集的地点,配备了便民马扎和报箱,群众聚集在哪里,宣讲就讲到哪里,真正方便群众,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南坪村村支书司志军介绍。

    “以前村里订的报纸都在村委,老百姓想看很不方便,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小报箱,想看啥报纸随时看,还有人免费给读报,而且小喇叭也天天按时给我们播放,真是太方便了。”土峪村村民马四旭深有体会地说。

    据悉,针对基层群众对党的理论政策需求热度高、群众身边宣讲阵地少、理论宣讲和群众生产生活连接贯通不畅的实际,淄川区率先在全省建设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明理胡同”,以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主,每个村居建立专职宣讲员队伍,在群众聚集点读报刊、讲热点等,定期轮流开展宣讲活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全体党员、包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可作为兼职宣讲员,随时随地进行宣讲。原则上每周五或根据群众需求随时安排宣讲。专职宣讲员在各村居便民马扎点,充分利用报刊箱的报纸杂志及配备的专用书籍,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当前理论、政策、知识等热点,并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汇总上报;同时,根据群众需求点单,准备宣讲内容。

    “退休了在家也没啥事,给乡亲们读读报讲解讲解国家大事小情,拉拉呱,感觉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尤其是看到乡亲们听得高兴,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60多岁的退休老教师司志富言语之中满是自豪。

    “我们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明理胡同’就是推进理论宣讲大众化,搭建起理论政策与群众生产生活连接贯通的桥梁,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身边。”淄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向坊如是说。

    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

    土峪村的夜晚虽有些许凉意,但却难以阻挡住乡亲们的热情,“我宣誓,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老百姓之所以热情如此高涨,得益于文明实践站的建立。

    利用文明实践站把群众组织起来、学习起来、行动起来、凝聚起来、文明起来,逐步把新时代思想融入道德教化、以文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淄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活动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针对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便民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温润人心,温暖心灵。

    义诊、修脚、磨菜刀、修家电……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固定时间在农村实践站“轮番上阵”。“真是太方便了啊,每个月这些志愿者们都来免费给我们服务,真是太好了。”赵瓦村的赵大娘说到这些时,难掩脸上的笑容。书法课、声乐课、戏曲课、舞蹈班……一系列活动在寨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倾情呈现”,为文化下乡做好充足的准备。

    淄川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活动和常态化活动项目,做到年度有计划、月月有安排,确定每月18日为固定主体文明实践活动日,所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统一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各镇办村居根据传统节日、生活节点及村居实际情况,每周五自行安排常态化文明实践活动时间,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经常性、常态化开展,让群众在浓厚的文明实践活动氛围中感受到党的声音就在身边、党的温暖就在身边、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淄川区成立区委书记担任总队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同时,成立了理论、政策、科技、文化、法律、卫生、教体、“五老”志愿者等队伍。在社会层面,区里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善义德志愿者服务队等30支志愿服务队伍加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实践分中心和村居文明实践站也分别建立了绿满乡村、守望相助等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按照先培训再上岗的原则,召开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宣传员培训会议等,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培训,提升了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思想素质和服务水平。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能不能组织好志愿服务队伍、运用好志愿服务机制,直接决定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成效。淄川区创新思路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初步建立起了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埋单、志愿送单、百姓评单“五单制”运行机制,着力解决“人从哪里来、来了做什么、怎样做得好”的问题。

    淄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密切了干群关系。洪山镇空巢老人张云成在志愿者为其过生日后感叹:“从来没有过过这样的生日,党的关怀让俺深受感动。”岭子镇宗家崖村的韩桂芝大娘在“守望餐厅”用餐后表示:“共产党好啊!村里书记好啊!一口热乎乎的饭菜解决了俺的大难题。”

打造第二个“金色十年”
托起明天的太阳
更好的大坝,更好的世界
抓党建 提振干部“精气神”
探访北京医耗联动改革
元素有序 万物无穷
处罚到人,保“舌尖上的安全”
A级景区面临市场“洗牌”
5万名学生体质监测的启示
马新明:扶贫路上的奔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