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阮元诗联训子的家风特色

阮锡安 《 人民周刊 》(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传统家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传统的家训典籍中,训子规约又彰显着特有的影响。有清一代“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誉的阮元,在日理万机督抚军政任上不废学问著书立说之时,对子弟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其中自身成才的家教渊源、诗联训子的教化特色、与子论学的师范风德在其著述中多有记载。

    家训有源,泽慧终身成大器

    家庭是人生的出发点,是最初实行教化的地方,祖先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早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家是万化之源”,以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身心,都源于家庭成长的环境,阮元也不例外。

    幼年好学,深受母教。阮元的母亲林氏是乾隆举人福建大田县知县林廷和之女,幼承家学,好学不倦。嗜图籍,通经史,明古今大义,能作诗。由于林氏是书香闺秀,深知自小浸润儒家礼法之教的道理,因此阮元五岁始读《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读物,八九岁即能作诗,十八岁以诗与凌廷堪相交,二十八岁赋《眼镜》诗而受宠于乾隆帝,日后著诗千首,多有名篇,成为清学人诗群的总结性人物,主要归功于母亲的幼教。同时,母亲林氏对阮元的交友也倍加用心。林氏期望其子将来成为像蒋士铨那样的大名士,时常向阮元讲述蒋士铨腹藏文章、口若悬河的学者风范,在阮元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留下了楷模的烙印。

    韬学制艺,功在父教。阮元的父亲阮承信虽长年为生计而奔走于各地,然而对阮元的教育和学习十分关心,且与妻林氏各有分工,有所侧重,相得益彰。阮氏是行武世家,从阮元十一岁起,阮承信就利用空隙时间教授阮元古文和骑射等艺。阮承信虽为家所累,未入仕途,但“熟于司马公《资治通鉴》,于成败治乱,战阵谋略,辄纵横辩论”。他期望阮元长大后有通古今之史识,藏登高之大略的卓然成就,并“以欧阳文忠《纵囚论》、苏文忠《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等篇,口讲指画,次第授不孝(阮元自称)”。在父亲的点拨下,阮元训练有素,制艺渐精,文武兼进。日后,阮元不但在朝廷有赞誉的官声,在学界有称誉的名声,同时,在剿海盗中突显出战能骑善射,谋六韬三略的军事才能,其父阮承信功不可没。

    初涉经义,源于师教。乾隆三十六年,八岁的阮元改从年已五十二岁的甘泉(今扬州市)名儒胡廷森学。胡廷森字衡之,号西棽,屡试未第,乃以文学佐大吏,草拟奏章皆通达治体,熟吏事、精刑律、懂经济,八岁的阮元追随左右,耳濡目染,受益匪浅。胡老先生认准阮元乃非常儿,于是授以备受文人推崇的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在他的授业解惑下,阮元不但对《文选》倒背如流,而且逐步掌握了骈文的写作方法和对训诂学的研究。诚如阮元自述:“先生(指胡廷森)且练习吏事,于政刑诸大端皆具精识。余自幼所习闻而默识者尤多。”胡廷森教授阮元虽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为阮元日后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和文选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诗联训子,犹见当年陆放翁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众多的家训中,以“诗训”教化子孙的较为鲜见,最早当推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写定的《诫子书》。而以诗教训子弟为特色最具影响的当数宋朝的陆游。在现存的9000多首诗作中,专门训子或者言及教子的有200首之多。其中《示儿子》名篇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传诵久远。巧合的是在已收集到的阮元的训子家训中,颇有陆游“诗训”的教化特色。

    励儿读书,家规寄情。阮元通过苦读勤学,走出了一条“显亲扬名,一代伟人”的成功之路,所以他对子弟的教育立足于“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这是他一生实践后的坚定信念。嘉庆十六年(1811年)某秋夜,阮元听他的三个儿子读书,有感而发《听福、祜、孔厚诸儿夜读》:“秋斋展卷一灯青,儿辈须教得此情。且向今宵探消息,东窗西户读书声。”以此教导儿辈要知晓读书的清苦,只有苦尽甘来,才能有所成就。为了坚定诸儿的苦读意志,阮元特书楹联“欢喜心生方嗜学,和平心定即修身”悬挂于塾中,以资鞭策。此联告诉儿孙,当学习心生欢喜时,就会产生兴趣,专心“苦读”不为苦;而学必须平和心定,心定则生“静”,静则生察,察则生“智”,就能平和而修身。

    以廉教子,俭以养德。孟子云:“身不行道,不能行于妻子。”身为大儒的阮元训教子孙不止以口,更是以身作则。阮元次子阮福生了个儿子,同僚属下闻知总督大人又添儿孙之喜,纷纷奔走相告,前来送礼祝贺,阮元劝大家免俗,贺礼一概拒绝。再说阮福添了儿子后,喜在脸上,爱在心上,左抱右拥乐此不疲。阮元担心他娇惯幼儿,次年,在孙儿抓周当日,特意用红笺写了一首诗给他,表白对孙儿的殷切希望:“翡翠珊瑚列满盘,不教尔手亦相拈。男儿立志初生日,乳饱饴甘便要廉。”这是阮元对其所有子弟的告诫之语,希望他们从小知廉耻、举廉洁、养廉心,奉公守法,拒绝贪婪,长大才能淡泊明志,行以致远。

    与子论学,精心育才。在子弟教读问题上,阮元对子弟一改士绅、官宦人家的常规做法,可以不学八股不入仕,但不可无所用心,不学无术成饵名钓禄之徒。以阮福为例,道光四年(1824年)阮元就阮福“习制举业不工”所训语,针对其知识结构,命其寄读于广州学海堂。学海堂是阮元创立杭州诂经精舍后创办的又一座不学八股,只设经史诸子学、古诗文词赋、天文、历法、算学等专修课的学校。为培养阮福的思辨能力,尽快提高经史诸学水平,阮元还经常与阮福设题对答论学。

    古今辉映,大儒教化启后人

    阮元的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家训一样,以一种文化无意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新人。

    读书明智,学有专长。古人家教常常指明学习的重要性,训导孩子要珍惜光阴,虽然阮元也是通过认真“苦读”作为清廷名臣显世的,又因认真“苦读”在学问上有相当造诣享名的,但他在读书指向上与众多官宦和绅士不同,他在训子教化上重点落实在读书明智“须得性情闲”上,就足以使父辈“含饴到此亦欢颜”了。他所说的明智就是读书要有“志向”,读书要有“方法”,读书要有“专长”。

    清白家风,贵在于德。在传统家训文化中,传统道德的体现最为丰富、最为鲜明、最为突出。阮元在训子教化中也有不少倡德行德的典范供人效法,主要体现在德行于“孝”中,德行于“俭”中,德行于“规约”中。德行于“孝”:阮元将爱子阮福引入系统的治学之途,就是从共同研究《孝经》开始的。德行于“俭”:“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而治家持俭,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行修养。阮元尊师古训,要子孙们不忘“耕读”之传统,持勤俭治家之美德。德行于“规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约难行于礼德。阮元在“官批阮氏义产章程”中,把子弟的德行写于其中,以此教化子孙清白家风不可败坏,世代相传。

    教化子弟,言传身教。“己不正,焉能正人”。阮元十分推崇“孝弟”思想,并将《曾子十篇注》“时时自随”,以实际行动“克己行孝”,身体力行。有学者认为,正是基于“孝弟”思想,才使他在仕途上左右逢源,官高位显长达近半个世纪而不衰,被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

    阮元所秉持的家风家训对于我们现代家庭的父母来讲,应该有所启发和教育。优良的家风是耕读世家的传承,优秀的家训是书香文化的积淀。正所谓:诗书传家久,俭廉继世长。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扬州市级机关工委)

阮元诗联训子的家风特色
陈寅恪和唐筼
沐浴,身心之美
随范仲淹访桐庐
慢性肾病患者的饮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