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连环画70年

宋梦寒 《 人民周刊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流行为木版插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之后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的小说插图逐渐演变为连环图画的形式,被看作是近现代插图和连环画的开端。但连环画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广泛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还是从1949年以后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连环画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关于“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指导下,文化艺术要承担起应有的政治职能,成为执政党对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国连环画摇篮的上海,仅1950年就出版了1000种以上反映新中国新气象的作品,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领域,全年总销量达394.6256万本。每一本新连环画至少发行5000本,最多的销量达到8万本以上,发行地区远至迪化(乌鲁木齐)、佳木斯、康定、广州以及南洋。

    从1950年到1954年,国家先后组建了辽宁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八家专业美术出版社,连环画的出版发行由公私兼营全部过渡为国家统一管理。“到1956年,全国一共出版连环画2200种,印数为1.6亿册,较1951年的1900万册增加了5倍多。从1951年到1956年全国累计出版连环画一万余种,累计印数2.6亿册。至此,新连环画基本取代了旧连环画而占领了图书阅览阵地。”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新老连环画家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英雄题材的创作,并产生了一批至今仍然可以称为经典的优秀作品。如20世纪50年代初顾群、邓渤等合作的《新儿女英雄传》,娄霜的《虎龙英烈传》,刘继宙的《鸡毛信》,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等。其中《鸡毛信》无论从艺术品质上还是思想内涵上,在新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特殊时期为政治服务的连环画

    从1966年“文革”开始,所有的文艺工作都被纳入政治范畴,政治需要是当时连环画创作的唯一主导方向。此时的连环画出版虽然数量巨大,但内容雷同,故事单一,人物形象概念化,表现手法程式化。从1966年至1970年的5年间,全国出版界几乎没有连环画作品问世,连环画第一次陷入低谷。

    1970年9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中央组织相关单位重启连环画的创作工作,经过研究讨论拟定了一百五十余种连环画选题并组织人马进行创作。除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鸡毛信》《东郭先生》《我要读书》《高尔基三部曲》等再版连环画以外,辽宁人民出版社的《白求恩在中国》以写实的白描手法、宏大的叙事场景引起了广泛关注。

    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代

    “文革”刚刚结束时,尽管一些连环画作品仍然沿袭了昂扬的战斗气息,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基于历史与人性的批判和反思成为连环画创作的主导。先是有陈宜明、刘宇廉、李斌的《伤痕》和《枫》,白敬周的《草原上的小路》等主题深刻的伤痕作品,之后在日益开放、包容同时又极具思辨性的大环境下,连环画创作在思想认识与艺术表现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语言和题材也都趋于多样化。新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和中外文学题材都受到画家们的追捧,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何多苓的《雪雁》,贺友直的《白光》,华三川的《白毛女》,王弘力的《十五贯》,张千一、张恢的《海的女儿》,黄全昌的《海瑞罢官》,王亦秋、施大畏的《清兵入塞》等,连环画开始从复苏走向繁荣。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连环画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中央美术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设了连环画、年画系,连环画出版也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此时的中青年画家不但艺术起点高,思想也较为活跃,加上改革开放引进的外来文化,都极大地推动了连环画的创新。

    除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枫》和《人到中年》(尤劲东)等,还有对传统绘画语言进行革新创造的《邦锦美朵》(韩书力)、《龙女牧羊》(卢延光)以及乡土题材的《暴风骤雨》(施大畏)等。好的故事脚本受到连环画家的青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如《第二次握手》(孙愚、范生福)、《东进!东进!》(侯德剑)、《罗伦赶考》(高云)、《月牙儿》(李全武、徐勇民)、《人生》(孙为民、聂鸥)、《嘎达梅林》(许勇、顾莲塘、赵奇)、《一个女人的刚毅》(魏小明)、《上尉的女儿》(杨恺力)、《百万英镑》(殷光宇)等,名品精品不胜枚举。

    连环画的严冬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产连环画因为缺少原创、表现形式缺乏时代感以及印刷出版模式单一,逐渐被挤出了图书市场。

    然而,尽管传统连环画举步维艰,但还是有少数连环画家始终坚守这块阵地。为了鼓励国产连环画的创作发展,1991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和组织了“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靖宇不死》(赵奇)、《呼兰河传》(侯国良)三部作品获得一等奖;《春桃》(颜宝榛)、《乾隆与香妃》(于友善)、《皮九辣子》(贺友直)、《戴敦邦新绘〈长恨歌〉》(戴敦邦)、《西风独自凉》(席剑明)等12部作品获得二等奖;《孔雀东南飞》(萧玉田)、《带阁楼的房子》(何多苓)等15部作品获得三等奖。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连环画遇冷以来第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活动,获奖作品达到1949年以来最高的艺术水准。画家们抛开市场干扰,以纯粹的艺术创作精神对待连环画的创新,试图重寻连环画的辉煌。但毕竟大势已去,连环画淹没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出版物和新兴媒体中,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连环画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电视媒体兴起和美国、日本等国动漫的影响,连环画受到冲击,但连环画的精神影响并没有削弱。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文化振兴的浪潮下,连环画以其中国精神的传扬和高品质的绘画风格再度受到关注。2014年至今,作为中国连环画出版的重镇,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连环画进校园活动在北京市各小学开展,丰富多样的连环画阅读和延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作为老连环画基地的上海也将连环画的推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上海连环画博览》杂志创刊17年,一直坚守连环画创作基地,为当代连环画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推动与引领的积极作用。

    “小人书”的蜕变与转型、传统连环画向架上连环画、图文读物等模式的转变,与岀版业和现代传媒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图文读物的产业化是推动连环画语言更新的动力之一。但无论是架上连环画还是图文读物,都只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其本质都是通过精致的绘画语言传达出文学性美感。

新媒体对社会有什么新意
跳动在祖国奋进的节奏中
国徽与立法的那些事
新中国外交舞台的“将军大使”
连环画70年
晒秋
母亲的尊严
不怕别人变好
读书的乐趣
一个人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