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盛典幕后的故事

赵莹莹 于丽爽 王海燕 《 人民周刊 》(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神州大地万众欢腾,整个世界为之瞩目。整个活动凝聚着众人的精心策划和辛勤付出,让我们跟随记者来了解几则幕后故事。

    整齐划一的队形怎么练

    每分钟行进112步,每步75厘米;腿踢高线、步伐间隔和女队员的裙子下摆线要同等高度;仪仗方队三名旗手所执的党旗、国旗和军旗始终保持在45度角……80分钟的阅兵活动,让全世界目睹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铁军形象。

    “听口令”“两脚跟靠拢并齐”“头要正”……记者在某阅兵集训点看到,徒步方队中首个出场的仪仗方队队员,在教官的指导下重复着已做过千遍的动作,方队队长张洪杰则站在场边,观察着大家的步伐。作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军旗手,张洪杰曾多次参加国家级阅兵庆典活动。

    “参加受阅的仪仗方队队员,尽管都有扎实的基础,但阅兵仪式中的要求更高,更得精益求精。”张洪杰介绍,这种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比如,队员们的腿踢高线、步伐间隔和女队员的裙子下摆线,若要用尺子量量,都在一个高度上。三名旗手的三面旗帜,45度角也得分毫不差。“在我们这里,所有队员都一视同仁,将军士兵一个样、年龄大小一个样、场上场下一个样。”

    仪仗方队的队员,无论男女,都是清一色的高个子,男兵的平均身高在1.86米,女兵的平均身高在1.76米,且都是20岁上下的英姿飒爽的年轻人。

    除了步伐之外,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也很重要,以充分展现受阅官兵意气风发、威严彪悍的精神风貌。战旗手娄明瑞每天都在训练自己的眼神。“其他方面都还行,就是对自己的眼神还不太满意。”娄明瑞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对强光刺激比较敏感,对着太阳拔军姿时,时间稍久点就要流眼泪。尽管通过不断训练,他已经克服了敏感性,可自己总觉得眼神还不够坚毅,“还剩下最后几天了,我得再练练”。

    在联合军乐团的训练场上,最大的考验就是站着不倒。所有的乐手,不论是20岁还是50岁,每次训练都得站立三个半小时以上,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还得持续演奏。记者发现,1300人的联合军乐团里,有不少是第一次参加受阅的女兵,有的来自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此前从事的是医学工作。“最开始也有人晕倒,后来慢慢就好了。”乐手们说,大家的目标就是:“十一”当天一个不倒一个不少。

    巨型观礼台魔术般现身

    9月30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的红飘带景观中间还空空荡荡,10月1日天一亮,一个东西长超170米、南北纵深超130米、最高处达6.5米、需要迈58级台阶才能登顶的巨型观礼台,出现在广场上!观众可以站在2层楼高的地方俯瞰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

    见证奇迹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国庆当天晚上8点,联欢晚会登场,白天还整整齐齐安装在观礼台上的2.7万多个座椅消失了,观礼台中间30米的甬道填满了,变身成华丽的舞台。5小时进场搭建完成,3小时变身联欢活动大舞台,3小时完成撤场。巨型观礼台如同魔术表演一般出现、精准拼装、变形、快速消失,能走、会变!

    背后了不起的“魔术师”,是北京建工安装集团的建设者们。在天安门广场上搭建临时观礼台,对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来说很熟悉。“从198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首次承接天安门临时观礼台搭建任务,到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50周年、6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建工安装集团5次承担天安门临时观礼台搭建任务,10次承担‘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记者台搭建任务。”北京建工安装集团副总工程师吴刚介绍。

    密集的活动安排留给搭建观礼台的时间,从15天压缩到5个小时。广场内的观礼台低区现场搭建,中区和高区由32辆驮着看台模块的特种车辆组成。高区每个模块长35米,宽8.75米;中区每个模块长37.4米,宽8.75米。中、高区看台和模块车分别停放在北京市35中学原址操场和北京坊的空地上,9月30日下午进场搭建。10月1日中午观礼结束后,2.7万余个座椅全部拆除,再进6台模块车,把观礼台中间的甬道填满,观礼台移交给联欢晚会,布置成舞台。当晚的活动结束后,再将这些“巨无霸”撤走。

    航天万山公司负责提供40辆特种车辆(包括两辆备用);北京建工安装集团负责看台模块的生产、座椅的安装拆卸以及观礼台进场搭建、撤场的整体组织,北京公交集团负责组织司机。

    同样辛苦的还有负责拆装座椅的工人,约2200人要在2小时内拆除2.7万多个座椅。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整合航天万山公司、祥龙物流公司、中石化销售北京石油公司、公交集团、北奥盛典公司等7家单位的力量,经过3个月的加工、1个月演练、转场、合练,临时观礼台历时五个月,终于全部准备就绪。

    普天同庆花坛一夜绽放

    10月2日早晨6时,“普天同庆”主题花坛在天安门广场灿烂绽放。令人惊叹的是,这座18米高的大型花坛,从施工队伍进场到竣工亮相,整个过程仅用了7个小时,创造了天安门广场花卉布置的新纪录!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往年摆花大约需要10天,快也要七八天。”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因为举行国庆阅兵和庆祝大会活动,往年9月中旬就进场施工的广场花坛,今年延迟到10月1日晚群众联欢散场之后。为了让广大游客第一时间看到国庆花坛,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上半年就开始研究摆花方案,努力优化工艺、流程,把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场外和场内“两步”实施,从而创造了一夜之间建起一座18米高大花坛的奇迹。

    今年的广场花坛以喜庆的花果篮为主景,篮内摆放富有吉祥寓意的桃子、石榴、柿子、苹果等果实,以及牡丹、玉兰、月季、兰花等花卉,整个花坛顶高18米,花篮篮体高16米,篮盘直径12米,花坛底部直径45米。在篮体南侧书写“祝福祖国,1949—2019”字样,在篮体北侧书写“普天同庆,1949—2019”字样。同时花坛还布设了夜景照明装置,晚间灯光照射在花篮篮体上,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

    按照以往的施工经验,花篮的篮盘插制工作难度是最大的。篮子里的数百朵仿真花,还有累累硕果,最重的达300公斤,需要起重机助力才能送进篮子里,而且要精准定位才能形成精美的花篮效果。每一朵仿真花从吊装到落位,需要反复调整半个多小时。今年,篮盘插制和花篮基底的组装环节都提前在正阳门北侧的广场上完成。花坛施工当晚,利用轴线车把基座和完成花果插制的篮盘分别运送到天安门广场中心位置。大型起重机上场,“两吊一装”,基座和篮盘上下合体,花坛主体亮相。

    为了减少场内施工时间,施工方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今年首次尝试用模块组装的方式,建设大花篮下方的底部花坛。场外预制,进场组装,这个过程听着简单,实际施工过程却非常紧张。

    10月1日晚11点,广场上临时搭建的观礼台刚撤,花坛施工队伍就浩浩荡荡开了进来。8台大型起重设备、500多名园林工人鱼贯进入广场。按照事先演练的流程,设备、车辆、人员进场后,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首先是对花篮篮体和篮盘进行吊装、合体。接下来是坡架模块的拼装组合。这些模块都是钢铁材质,一个就有10多吨重,起重设备要在半空中不断地调整角度,才能把它精确地安放到指定位置。最后一道工序是“勾边”,就是在底部花坛的外围,用金灿灿的小菊和翠绿色的波斯顿蕨镶上6个月牙形的花边。这也是唯一现场布设、没有进行场外预拼的环节。工人们分成几个小组,有的摆里圈儿,有的摆外圈儿,有的负责填缝儿,几个步骤同时进行,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

国之大典
盛典幕后的故事
值得回味的阅兵亮点
抒写共建美丽地球家园的华章
山西:转型发展谱新篇
“一带一路”成辽宁发展关键词
国宝回归记
一辈子都在跟“缺氧”较劲
感受岭南新西樵
打开中印合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