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灯塔”西柏坡指引新中国航程

姜浩峰 《 人民周刊 》(

    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此后,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是中共中央最后一个位于农村的指挥所,是三大战役的中枢指挥地。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中央进入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在三大战役期间,有408封电报从这里发出。美国人曾责问蒋介石:“你有飞机,可以坐飞机指挥,却为什么总打败仗?而毛泽东没有飞机,靠电报指挥,为什么却总打胜仗?”

    西柏坡,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密码。

    并不闭塞的小山村

    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来到河北省建屏县的西柏坡。当时的西柏坡,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当时,全村共有85户人家,一条南北走向的恶石沟把整个村庄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柏坡是晋察冀老根据地的一部分,当地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非常了解,老百姓觉悟很高,有六户村民主动迁出,把自家的房子、院子让给中共中央机关。

    1948年夏秋之际的蒋介石,在南京坐镇指挥国民党军——抢东北,固华北。他有着美援特别是部分美式装备的部队,有海军,有飞机。到了10月中旬我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时,蒋介石于10月15日、18日两次飞到沈阳进行部署。然而,沈阳还是失守了。甚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的飞机从哪座城市起飞盘旋,即预示着这座城市即将解放——南京、重庆、成都,莫不如此。

    为何有飞机,可以坐着飞机靠前指挥的蒋介石总打败仗,而没有飞机,只是在西柏坡用电报指挥的毛泽东却总打胜仗?

    民心向背当然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在西柏坡群众为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腾出办公用房的时候,在南京的蒋介石已经民心尽失。

    去年以95岁高龄于台北去世的学者、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纂修蒋永敬先生认为,1948年的蒋介石,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虽然在三大战役以前,蒋介石拥有貌似强大的武装力量,拥有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可这些城市逐渐成为被孤立起来的据点式城市。

    蒋永敬称,在民众中,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许多人对蒋介石恨之入骨,“最后蒋介石众叛亲离,死的死,跑的跑,变的变,没人可用,变成孤家寡人,‘人和’没有了还打什么?”

    西柏坡则不同,尽管是个貌似闭塞的小山村,但却与外界保持着最迅捷的联系。通过电波,西柏坡得以与辽沈、平津、淮海战场通联,得以和国统区隐蔽战线的同志通联。

    当时驻扎在郜家庄村的军委三局负责通信工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与全国各解放区、野战军以及国统区我地下工作人员进行无线电通信联络,许多都要靠军委三局的电台来实现。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得首先保证我电报不泄密,最好还能同时破译国民党电报的密码、密信、密语。

    周恩来曾说:“在这里,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发电报。”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持续142天,位于西柏坡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往前线的电报共计408封。

    在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担任军事参谋的刘长明曾说:“西柏坡作为指挥300万军队的大本营,与全国各地区、各战区的往来电报像雪片一样,昼夜不断。如果电波是有形的,那么,1948年的西柏坡就会被一张电波交织的大网严严实实地罩在下边。”

    从这里“进京赶考”

    1948年9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刘长明记得,当时朱德总司令在军委作战室听取战况汇报时曾经说:“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但即便如此,西柏坡的工作条件仍然比南京国民党方面艰苦得多。

    时任军委作战室副主任的张清华说,当时作战室只有十来个人,人虽少,却把敌我两军的编制、序列、兵力部署、战场态势掌握得一清二楚。既要汇报敌情,又要统计战绩、公布战报,五六个参谋管全国,工作效率极高。

    “那时候,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天天往毛主席屋里跑,再大的事情,三个人一碰头,就下了决心。”张清华说,毛泽东主要管打仗,他的卧房连着办公室,身边有两部立式军用电话和两个土造的电铃。机要室收到各战区的电报,直接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并不经过参谋人员。逢有紧急军情,毛泽东总是亲自拟写电文,注明“发后请周、朱传阅”或“传阅后发”。

    两军交战,在战场上率兵搏杀的将军,却因军情紧急而大多无缘进入中枢指挥地。除了百万雄师过大江攻入南京时,解放军能及时进入国民党反动派的中枢指挥机关以外,在解放战争时期,几无国民党将领来到西柏坡。1975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司令长官黄维来到西柏坡。当时,他刚刚走出战犯管理所。他想知道,毛泽东怎样在短短4个月内就指挥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800万军队。在西柏坡,他发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

    迈进军委作战室旧址的门,黄维站住了。室内光照并不充裕,屋子里的摆设更是简陋。黄维站着凝思许久。对于失败的原因,黄维在被俘后的27年间已想过不少,可面对这小土屋,他不由低下头,由衷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啊!”

    在三大战役开打后,中共方面虽然实力上几乎与国民党势均力敌了,但当时的中共中央大院竟然仍在小山村一排低矮狭小、土坯垒就的农村房舍里。黄维想到的是,自己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编练过青年军。抗战胜利后,他的青年军征集工作却远不如抗战时期有效率。蒋介石让他打造中国的西点军校,可军校未办,他却已经领兵参与内战。看似强大的十二兵团,却在淮海战场如此不堪一击。

    在战犯管理所,黄维一直想不通,可在西柏坡,他想通了。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重要报告。在会上,毛泽东还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会后第10天,即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郑重作出这个表示。

    回望来路,展望未来,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治国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和我的祖国:时光笔记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记
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作出“大设计”
“灯塔”西柏坡指引新中国航程
闲章,钤的是心情
阳台上的月亮
九十九间半
那些水乡古镇
孪生兄妹
免收物业费 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