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重温开国大典

本刊记者 穆宁 《 人民周刊 》(

    2019年8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道:“这次展览从国家博物馆馆藏中精心挑选了部分优秀油画、国画和雕塑作品,力图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本次展出的绘画作品均属名家名作,大多已成为美术史上的经典,包括《井冈山会师》《转战陕北》《北平解放》《百万雄师下江南》《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让这些画作引领我们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感悟来之不易的新中国。

    《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是一幅家喻户晓的作品,它将时光定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整个画面色彩明快亮丽、对比强烈,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鲜艳红旗迎风飘扬,呈现出一派喜庆庄严的气氛。作者按照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创作手法,加大景深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更加开阔宏大。

    在人物的处理上,左侧是领导人群像。画面中央形象刻画了伟岸的毛泽东主席,他正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整个画面视觉上左重右轻,从理论上说,主席台右侧应该有柱子,但为了开阔的整体视觉效果而没有绘制,因而,整个画面显得疏朗有致、广阔深邃、庄严肃穆。建筑学家梁思成看到这幅画时说:“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1952年,绘制《开国大典》的重任交给了时年37岁的董希文。董希文的素描及油画功底有口皆碑,尤其擅长革命题材、领袖人物的创作。董希文(1914—1973年)曾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1946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董希文夜以继日的创作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不到三个月就完成了。当时,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创作室”,他的学生庞涛曾说:“房间狭长得令人难以想象,面对2米多宽、4米多长的画布,后退的进深仅有2米左右,后背紧贴墙壁,视域也不能将画面尽收眼底。我们都十分惊奇,董先生是怎样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完成这幅大画的。”

    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其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毛泽东主席看到《开国大典》时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972年,为纠正“文革”中的错误,本着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在董希文指导下,靳尚谊、赵域复制了《开国大典》。1979年,又由阎振铎、叶武林完成修改工作。

    《夜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以敌人意想不到的突然行动,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个故事背景下,艾中信(1915—2003)于1961年创作了《夜渡黄河》。艾中信是20世纪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致力于推进现代油画写实主义,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艾中信在革命题材美术作品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构图样式,将人物与风景融为一体,有很强的“苍穹感”,整个构图极具张力。画面壮阔宏大,黄河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的空间,河中央的渡河场景凝聚着紧张的气氛。艾中信的写实主义风格和功底将人物刻画的生动传神、动感十足。艾中信认为应该用听觉去体察军事行动,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给予他很多创作灵感。

    厦门大学美术系教授、油画家洪瑞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校友文集《我们美院》里记录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的事。当时油画系系主任艾中信教授总结了两个观点:第一,风格是艺术劳动积累的成果,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风格的探索很有必要,但不能为风格而风格;第二,我国的油画将会出现自己的面貌,出现中国化的油画。洪瑞生坦陈,这两个观点一直活跃在他的思维中,历久弥新。

    《北平解放》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入绝境。经过各方协商,傅作义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以此为背景,叶浅予(1907—1995年)在1959年创作了《北平解放》,这是他为数不多的大型历史题材作品。叶浅予是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当代杰出的人物画大家。他将传统花鸟画法用于人物画,笔墨顿挫自如,形象生动传神。他以工笔重彩的传统画法,吸收了民间年画的构图色彩处理,烘托出喜庆热烈的气氛。作者同时借用了传统山水画经典“以小见大”的空间把握方式,在画面上创造出中国画特有的“层次空间”。

    这幅作品中,叶浅予选用天坛祈年殿、正阳门、华表、长安街的牌楼等经典元素,运用祥云、敦煌壁画元素,使整个画面饱满而丰富。

    据中央民族大学文艺研究所傅以新教授回忆,他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叶浅予后裤兜里经常插着一个速写本,随时会掏出来画几笔。叶浅予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练就了敏锐的视觉捕捉力,以及眼到手到的超凡功力。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萍教授记得1954年叶浅予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他的工笔、写意、人物、山水俱佳。

    “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挑选馆藏优秀绘画28幅、雕塑41件和相关展品20余件(套)。石鲁的《转战陕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吴作人的《过雪山》、钟涵的《东渡黄河》、林岗的《井冈山会师》等名家名作悉数亮相,这些画作生动地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次展览持续到2019年11月9日,可以在国家博物馆近距离地聆听并感受气势磅礴的万千气象。

向曾经的军旅致敬
穿越时空的“一条大河”
青年毛泽东的四次江苏之行
登科录 一部千年抡才史
重温开国大典
爹娘树
我的草原,我的母亲
浅秋,爱在流淌
稻田
人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