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登科录 一部千年抡才史

杨林 《 人民周刊 》(

    登科录,通俗地说,就是科举制度中殿试文件的汇编,谁参与了考试,负责考试的官员是谁,谁最终入围,都被囊括进册子中。

    登科录流传绝稀,以明代保存得最为完整,即使是现存的400余种也都已成海内孤本。现存明代进士登科录主要存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从登科录上可以看出,参加考试的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

    唐朝状元驸马  

    奉命编纂首部登科录

    我国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然而,隋朝考试不固定,方法无定式。

    唐朝开始对考试科目和内容等进行规范。唐朝科举主要分为贡举和制举两大类。贡举是逐年举行的常科,其两个主要科目为取文学之士的进士科和取经术之士的明经科,而以进士科尤为重要。制举是依皇帝诏令不定期举行的特科。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为唐朝第一科状元。此前,孙伏伽曾是隋朝进士。

    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每年二月,在京城长安或东都洛阳进行全国会考。其考生来源,一是国子监所属各学馆生徒,二是全国各州县举荐的贡生。这些贡生一般为每年秋季乡试产生,故称“秋闱”,全国考生数在一千多人。考取进士后,要经过吏部考察其真才实学后,才予分配官职。在唐朝289年中,共录取进士8000余名。每年从一千多名考生中录取几十名进士,能上榜确实不易。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进士科主要考诗赋,相比于范围较为固定的明经科,进士科及第较难,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进士科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上,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这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直到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宣宗李忱时,才有了第一部官方登科录。

    唐武宗会昌二年壬戌科状元郑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后来深受唐宣宗信任,先后出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多次主持科举考试,并奉宣宗之命编写《登科录》。这是最早的官方科举记录。自此开始,唐朝建立了由官方编纂登科录的制度。

    通过唐朝登科录,我们可以看到,王维、张九龄、李昂、柳公权等一批文化名人都曾高中过状元。

    两宋仪式制度化  

    进士自印同年小录

    两宋300余年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文武两科登科约11万人。此前的唐、五代登科1万多人,此后的明朝2.4万人,清朝2.6万人。

    宋朝开始出现皇帝临轩唱名赐第制度,称为“临轩唱名”。《宋会要辑稿》记载,雍熙二年共得进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这一举措突显了皇帝对科举选才的重视。自此以后,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其仪式也逐渐制度化。后来录取进士人数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现实,就改成了皇帝象征性地呼出前三名的进士,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的由官员代为传唤,称为“传胪”或“胪传”。宋代赵升《朝野类要》记载:“唱名,谓之胪传,圣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为一班。其余逐甲,各为一班。”

    登科录一般由皇帝赐钱制作。宋神宗熙宁九年,北宋王朝四面临敌,宰相王安石变法失败,复相不久又于本年十月向神宗提交辞职书。在此内忧外患之时,宋神宗仍赐钱700贯印刷登科录。

    除了朝廷印制的登科录,宋朝的新科进士在公布榜单和临轩唱名后,会着手刻印同年小录,他们称之为“登科小录”。登科小录印着新科进士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目前,我国保存的同年小录有《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宝祐四年登科录》两榜。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就提到家藏这种登科小录。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在《题盛京登科小录》中说“初,景伯丞相作《本朝登科记》,自庆历后始有小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丞相洪适授命编纂官方登科录,到宋仁宗赵祯庆历年间,开始有了同年小录。

    周必大家藏有北宋时期的同年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朝廷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将朝廷的录取通知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珍重收藏起来,以期世代相传,以此激励子孙。

    两宋重视科举,涌现了一批依靠科举、文学而长盛不衰的世家大族,如眉山苏氏、南丰曾氏、濠州晏氏、江阴葛氏等。

    明朝科举  

    国外考生也来考

    《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记载了明代首次进士科考(也就是殿试)的详细过程。这次廷试是明朝的第一次全国性抡才大典,地点在奉天殿,由朱元璋亲自出考题,共录取了吴伯宗等一百二十人。

    这本登科录开本宏阔,纸墨俱佳,古朴雍容。由礼部刊印,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玉音、荣恩次第、皇帝制文、登科录文。皇帝之言,即金口玉言,登科录中的玉音,也就是皇帝的诏书,记录了总提调官、读卷官、监试官、掌卷官、受卷官、弥封官、对读官、搜检官、监门官、巡绰官、提调官的官衔和姓名,这次廷试的总提调官,也就是总负责人,是宰相胡惟庸。

    洪武四年的这次廷试录取了第一甲进士及第三名,第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一百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的三名便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这本登科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西人吴伯宗就是这场明代首试的头名状元。明朝科考中学校培养、三级考试、八股取士、南北分榜、政治选官等系统化制度,都可以从《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中窥得端倪。

    明朝科举考试对考生身份审查严格,所以,历届登科录上都有“进士家状”,对进士本人包括其籍贯、出身、年龄、学历及其祖宗三代妻室等家庭状况有详细描述,这也是《进士登科录》的核心部分,在研究明代进士出身的人物生平上具有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价值。除此之外,《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相比于其他登科录还多了所授官职,这是由于当时社会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故中进士者直接授予官职。这在明朝时历届科举考试中也是一大特例。

    从这本登科录上,我们可以看到,参加考试的举人除了中国人外,还有高丽、安南、占城等国的士子。

向曾经的军旅致敬
穿越时空的“一条大河”
青年毛泽东的四次江苏之行
登科录 一部千年抡才史
重温开国大典
爹娘树
我的草原,我的母亲
浅秋,爱在流淌
稻田
人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