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潘天寿的书法艺术

张婕 《 人民周刊 》(

    潘天寿是中国现代文人画大师。在继承传统文人画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已完成了极具个性风格的独创,创造了富于现代感的文人画新样式。

    潘天寿于1897年3月14日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北乡冠庄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早年署阿授、懒道人、三门湾人等别号,晚年多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

    祖父潘期照是“国学生”,善耕耘,会置业。父亲潘炳璋25岁举秀才,人称“达品公”。1920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受到过著名教育家经亨颐、李叔同等教师人品学养的多方面熏陶。1923年被上海美专聘请为国画教授,并与诸闻韵共创全国第一个中国画系。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诞生,他被聘为教授,支持中国画教学,又兼教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的国画课。抗战期间,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他仍任国画系主任,1940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1959年复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苏联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潘天寿对中国画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改革,改变了传统中国画师徒相传的教学方式,倡导了中国画山水、人物、花鸟教学的分科,又主持创办了全国当时唯一的篆刻专业,在教学上循循善诱,尤其重视人格教育。他一生光明磊落、朴实正直、谦虚和蔼、淡泊寡欲,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艺术学习过程

    青少年时期,潘天寿在练习毛笔字的时候非常认真,而且把每天练毛笔字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对毛笔的运用熟练自如,为他日后作画打下基础。儿时的书法基础使他绘画中的笔墨大胆,这个时期他的绘画特点是粗放野逸,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是简笔,笔墨不多却十分概括生动。作画时运笔用墨的生动变化恰似一幅书法作品。后来吴昌硕初次见到他的作品,便为之吃惊,称之为“天惊地怪见落笔”,即是对其艺术启蒙时期的充分肯定。

    潘天寿用笔苍劲,以侧锋为多,凝重中见力度和刚度,墨色则力求整体而略其变化。色彩以原色为用,呈古雅调子;以汉隶魏楷得基础,广取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之长。善用硬毫侧锋,且结构大小方扁多变,而整篇气脉顺畅。书坛谓之有“整整复斜斜,好如风际鸦”的意境,书中有画,颇具形式美;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由于他的书法功力极其深厚,因此画上的笔墨线条都是笔笔有力。

    艺术思想

    潘天寿对中国画独立价值的捍卫和坚持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他认为世界的绘画可以分为东西两大统系,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绘画统系的代表。统系与统系间,根本处相反而各有其极则,可互相吸取所长,然不可漫无原则,以徒炫中西折中为新奇。

    “文如其人”。在潘天寿身上,文格、艺格与人格统一的特征特别显著。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和其艺术创作实践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从绘画实践中提炼出的思想精华,而其绘画作品又是美学思想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民族性。潘天寿十分重视艺术的民族性,他对艺术民族性持有发展的观点,就是说民族性要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的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他曾在1957年《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中提出:“文艺上形成风格,是脱不了历史传统辗转延续的影响的。例如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上,向来是用线条来表现对象的一切形象的。因为用线条来表现对象,是最概括明豁的一种办法,是合于东方民族的欣赏要求的。因此辗转延续地直到现在,造就了中国传统绘画高度明确概括的线条美。反过来说,没有历史相互延续的积累,也无法完成中国绘画在线条上充分发展的特殊成就。”

    继承与变革。潘天寿先生曾说:“借古”是手段,“开今”是目的。“借古开今”,即推陈出新,但“新”必须从“陈”中推出。也就是说“借古”与“开今”应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借古”,要求发扬优秀传统;“开今”要求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艺术。艺术上的变革离不开现实生活。现代的社会、生活环境起了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必然起变化,艺术也自然会有变化。所谓新,不仅是新题材、新内容,更重要的是新的感受、新的意想。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

    造化与心源。对于艺术中的主客观关系问题。潘天寿持辩证观点。他在《论画残稿》中说:“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另外在其著名画论《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道: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也。画中之理法,孕育于自然之理法;然自然之理法,又非画中之理法也。因画为心源之文,又有别于自然之文。故张文通云:“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书法特征

    苏东坡说:“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会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的文艺观。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潘天寿先生在思想上继承了这一文艺观,认为“不仅诗和画同出一源,广义地说,各个艺术门类都是同出一源的”。

    “一味霸悍”和“强其骨”,是欣赏和理解潘天寿书画和思想的关键词。潘天寿书法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正是因为他从小到大不间断的书法练习,才使他拥有了深厚的书法功力。从而在他画面上反映的就是笔墨线条凝重有力、瘦挺奇崛、气骨张开。流畅的书法也使他的画面颇具形式美感。

    潘天寿自幼酷爱书法,14岁进入宁海县城小学读书,选购了《瘗鹤铭》和《玄秘塔》朝夕临习,爱不释手。他对书法用功日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如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等。

    潘天寿先生笔墨变化的渊源来自撷取魏碑之精华,对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和东晋正书碑刻《爨宝子碑》都下过很深的功夫。在笔法上以结构美为其特点,突破前人窠臼,加以变化,他采用扁笔,在黄字基础上,对字的结构做参差变化,气势连贯,“活眼”很多,注意追求全幅气势节奏而成整体,风格豪迈缥缈,个性强烈鲜明,独树一帜。

    潘天寿的书法具有深厚的功底,行草师承二王、颜真卿、黄道周等传统一派,其用笔劲健生辣,斩钉截铁,于爽利中见绵厚,于方折中寓圆转。

    他曾说过:“开始学书法,必须求法则,要正规,要从正楷开始。学正楷要知道行、草书。学行草应先学草书,再学行书,行书介于正、草之间。隶书也要学,隶书可以用于题款,题在画上较好看,篆书题款不多。我们所以学习汉隶魏碑,要取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形似。”

    从布局和章法上看,他充分调度着字与字之间的聚散、避让、生克,乃至由字与行、点线与空白的互动关系所构成的收放对比、动静对比、虚实对比,无不贯穿着造险、破险、以险制夷、反欹为正的创作思路,以服务于章法上的开合起落效果,而且打破行行相列、正文与署款主从分明的传统习惯。

    潘天寿存世书法一部分是条幅、屏障、对联等形式的作品,另一部分是他在画上的题跋款识。他最擅长的书体是行草、次为篆隶,楷书较少见。由此知道,他偏嗜更适宜抒情的书体,因为这样更能发抒他雄肆奇逸的审美理想——阳刚之美感。潘天寿的书法特征都标志着他对传统成规的反叛与突破,也体现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

70年前的今天,我们是怎样庆祝党的生日的
追忆京剧武丑大师张春华
聂荣臻入党
寻玉访古到玉门
潘天寿的书法艺术
古劳镇赏荷
凌晨,一只异鸟翩然来访
属于自己的时间
想念,近在咫尺
让美好之花绽于幸福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