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健身房如何活下去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不久前,健身品牌浩沙健身在全国多地撤店,相关负责人失联,导致近千名消费者和健身房工作人员蒙受损失,董事长施洪流已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浩沙的“跑路”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传统健身房模式的讨论与质疑。

    健身行业是“消费升级”的产物。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之后,由于健身行业的重资产属性,经营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不少健身房在如履薄冰地经营一段时间后,成本和资源等方面难以为继,只能无奈退出市场。此外,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震荡引发的周期性倒闭潮也屡见不鲜。那么,健身房如何活下去?

    传统健身房的困境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健身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健身内容平台GymSquare联合三体云动发布的《2018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健身人口的渗透率还远不及美国,但从总量上看,已经与美国持平,达到46050家。上海、北京健身房区域分布高度集中,其中北京、上海俱乐部数量相当,在1300—1400家,上海工作室规模达到3556家,北京为3121家。排名第一的健身俱乐部去年的营业额近20亿元。

    创建于1999年的老牌传统健身连锁机构——浩沙健身也享受过发展的红利。然而,在经历了160家门店的辉煌后,猝不及防地走向没落。记者在“企查查”上查询发现,浩沙健身董事长施洪流被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今年以来被强制执行18次,并被列为限制消费人员,并且留有的联系方式也无法打通。

    并非浩沙健身一家陷入困境。《报告》显示,2018年,在一线城市,健身房的转让和并购潮悄然涌动。如今,传统健身房正面临着许多难题。

    首先,健身房场地成本持续攀高,成本飞涨。国内房价暴涨,以北京为例,2000年,房价5000元/平方米,如今,房价涨到80000元/平方米,同理,商铺租金上涨也不例外,健身房面临着翻倍的租金上涨。

    其次,健身房人力越来越贵,成本翻倍。健身房团队的管理结构基本是教练团队,卖健身卡的销售团队,解决纠纷和提供服务的客服团队等,据说,同样的团队,人员配置不变,但工资已翻了6倍。前不久BOSS直聘发布国内首份《体育产业人才观察》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体育产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31%,增速连续两年超过30%,体育行业平均招聘薪酬达到8436元。

    第三,健身房数量几何式增长,市场竞争激烈。健身房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国内也就几十家俱乐部。现在,健身房数量已经超过3万家。如今还在不停增长,甚至场馆增长速度不输健身消费人群增长速度。

    最后,健身人群结构改变,消费习惯今非昔比。消费者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年龄结构与消费方式。从前,喜欢健身或者说健得起身的人平均年龄为45岁,但现在,集中在25—35岁,平均年龄31岁。消费方式上,同互联网一起诞生、成长的80后、90后们,追随着高新科技带来的福利,买东西不出门、出门不带钱、乘车不用卡……他们对健身房的购买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短平快,能用手机一键解决的决不四处奔走。

    传统健身房的出路

    如果把传统健身房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此前“销售为王”的模式就像马鞭,刺激着马匹向前狂奔。但如今道路变得崎岖不平,再保持原有速度,就可能像浩沙健身一样翻车。

    因此,传统健身房这辆马车的当务之急是:第一,降低对销售人员的提成,让马车慢下来;第二,优化绩效体系,提升消课率,让马车自身的行驶效率足够高。只有这样,在道路再次平坦时,即便不依靠马鞭,马车也能跑得快。

    首先,传统健身房必定要降低销售费用,因为预付费的模式变得愈发不可持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预付费模式迟早是要被管控的。并不是因为预付费的模式落后,其实,在大众整体健身习惯未养成,房地产租金高企的情况下,预付费模式的确是最有利于传统健身房发展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债台高筑的方式蔚然成风,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隐患。

    政府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其中的风险。今年5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要求经营者设立专用银行账户管理预收资金,预收金余额超过20万元,必须将40%存在专用账户里。

    假如这项制度在全国施行,将意味着传统健身房营收中的40%被监管,另外收入的20%—25%是难以降低的房租成本,假如传统健身房再搞原来的销售模式,现金流必然是负的。所以,传统健身房降销售成本也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其次,传统健身房要回归服务业的本质:精细化运营。虽然运营模式还未达成行业共识,但可以预想到,精细化运营的结果一定会让健身体验更好,比如:健身房触达消费者的手段增多,提升互联网运营手段;私教回顾教学的本质,以教学质量考核业绩;引入先进的软硬件系统,用更丰富的维度评估健身效果。

    互联网健身的兴起

    与之前传统健身时代相比,互联网和资本赋能的健身平台繁多,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选的多个品类。同时,其灵活性高、社交属性强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从2015年开始,小型迷你健身房爆发式增长;同时,以KEEP、FitTime、超级猩猩、光猪圈等一系列以互联网健身、健身社交平台、智能硬件、O2O健身为基础的互联网健身创业公司一夜崛起。

    “KEEP”是以健身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科技平台,也是将线上服务与线下健身活动无缝衔接的典型案例。早期的“KEEP”主要提供线上运动教学,用户注册后用户可自行选择场地进行跟随式单项训练。之后又发布了硬件和线下健身房。在变现方式上,一是内容付费,以长视频的形式做教科书式系统知识讲解;二是服务商业化,做训练营,制定更适合某个用户的训练方案。

    此类互联网健身平台以“健身服务”为切入口,采用智能小团课授课模式,“约课”“团操”等单次付费模式,用户可以线上学习,也可以预约线下课程,同时储存身体数据、运动数据,还可以社交,实现从线上到线下完整的运动服务闭环。

    健身程度不同的人也需要有区别的训练。如果没有教练监督指导,健身房的器械设施并不适合“小白”用户,而“团体操”的流行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也成为“小白”群体过渡到成熟用户的主流产品。教练用户一对多的形式,提高了“小白”健身用户的参与乐趣,运动健身品牌超级猩猩将这种课程改进得更加趣味化,并以零售的方式售卖,更加贴合“小白”用户的体验特点。消费门槛更低的互联网健身房使得入门的成本大大降低,免费的团操课程和可自由选择的私教课程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互联网健身的社交属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独立健身的孤独感,通过健身过程和经验的分享、传播,又实现了用户健身的存在感与成就感,激发了人们的健身动力。虽然会看到“运动五分钟,拍照两小时”的吐槽,但起码运动了,向健康生活迈近一步是一步。

    运动成为一种社交互联网运动与社交融合,无疑是当下流行的话题。对年轻人来说,健身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中小银行迎来“上市潮”
茶产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聚美“脱轨”
美团打车“切换赛道”
冠生园大白兔的年轻化之路
健身房如何活下去
公益创业,填补乡村教育空白
餐饮行业如何“吃得开”
数字文旅时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