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多元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本刊记者 王纯 《 人民周刊 》(

    5月的北京迎来了首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一个国家主动召开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大会,着实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人类的文明在其自然发展的形态之下,“文明的冲突”总是占据着主导,由于宗教信仰以及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等原因,多种文明总会以被动的“遭遇”为其交融的命运,其间,战争成了交流的主要形式,商贸也总是伴着战争的号角,尾随而至。

    因此多种文明之间的“对话”是困难的,因为对话的前提意味着平等相待。这不仅意味着多文明之间要相互理解,同时更需要主持对话的某种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而中国文明,在诸多亚洲文明当中,是能够担当这一文明形式的重要力量。

    文明对话大国担当

    “中国文化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文明交流与碰撞,它们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明末清初耶稣会的传播以及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夏莹说,在这一过程中,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相对平等的,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度最高,进而形成了所谓儒释道的中国文化重构。这也的确彰显了亚洲文明之间的可包容性,而随后的两次重大的文明交流,都以中西文化的碰撞为主,在这一交流当中,救亡图存的诉求具有压倒一切的意义,在中西文化的道器之争当中也总存在着诸多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对话无从谈起。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使它不可能实施一种文化的霸权,相反,自古以来,强大的中国国力从来都只是会带来对多元文化极度的包容,辉煌的唐朝曾经如同海绵一般吸纳了整个亚洲文明的优秀成果。明代的郑和所开启的大航海式的探险之路虽有彰显国力之目的,却也从未以入侵者的姿态出现在异族面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有的一种魅力所在。温带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中国人内敛而丰富的性格。儒家文明对人与人之间而非自然与人之间的关注,让中国文化重礼节、轻外物,虽历经千年不间断的传统传承,其文化本性中却并不具有特别的排他性。近代以来正是由于外侮入侵式的强制交流,才最终逼迫着中国放弃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今天,在中国文化再次崛起之际,正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滚滚而来之时,今天的世界不仅需要一个个强国,同时更需要一个强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从地理位置,到文化传承,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因此“对话”必须代替“冲突”,成为亚洲交流的主导。而中国文明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本性的宽容,注定会成为构建平等“对话”之平台的主导者。因此,主导对话仍是对话的平等主体之一,这是我中华文明在这一亚洲对话式交流当中应有的历史地位。

    2019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指出,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的亚洲。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举办和习近平的主旨演讲,开启了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促进和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对话交流相向而行

    在对话交流中,既介绍自己的文明,也探求与其他文明的结合点和融通方式,理性地尊重其他文明,这是不同文明体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线和基础。

    在此次文明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系统回顾了亚洲悠久丰富的文明,深刻阐述了亚洲文明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全面描绘了未来亚洲文明的光辉前景。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习近平强调指出,亚洲文明之所以能绵延继世,其最大原因,是其天然具备的“包容互鉴”基因。这个优秀基因,既催生了今天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也必将使这个古老的文明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正如习近平曾经指出的,亚洲文明的“昨天恢宏瑰丽,今天令人振奋,明天精彩可期”。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崭新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胆略,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新时期中国的亚洲观、全球观和发展观、文明观,率先提出了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并进而将之升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王灵桂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亚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谷种子在今天依然造福世界。世界上最早的农业革命诞生于9000余年前的两河流域。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开始,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印章铭文、中国的甲骨文依次被先民创造出来,人类从此开始掌握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技术。由此而形成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华文明、埃及文明,比西方文明源头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至少要早2000多年。

    亚洲文明史是一部恢宏瑰丽的诗篇。在广袤的亚洲大地上,各国人民以智慧创造了形态各异的璀璨文明,决定了亚洲文明多中心、多元化的特征。也正是这个特征,既形成了交流、包容、互鉴的亚洲文明传统,也构成了其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就在于历代先贤圣哲们不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智慧与追求,以及“和而不同”的文明开放主义。

    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1987年,在中国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琉璃器。中国历来秉持的交流互鉴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亚洲文明的与时俱进,并为共筑当今世界文明作出了亚洲独具特色的贡献。

    多元模式交融互鉴

    王灵桂说,亚洲文明为以文艺复兴为代表的欧洲文明的兴起,提供了无私而巨大的帮助。阿拉伯数字发源于印度文明,经阿拉伯商人影响世界,成为世界通用的数学语言。中国的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些都为欧洲大航海时代商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令人振奋的亚洲文明,今天正在谱写和平与幸福的新篇章。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合作领域最宽,且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亚洲文明之光,正在照亮世界未来发展之路,亚洲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包容、交流、互鉴理念,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也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深重灾难。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平等性是文明交流的基本前提,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各有千秋,因为平等交流,文明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各种文明之间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人类历史证明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中华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融合外来文化的精髓,其实就体现了“东方智慧”。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外部世界,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为亚洲和世界带来的是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愿同亚洲和世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平等交流、积极互鉴人类文明成果。

    增强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有助于我们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今天的文明对话将成为我们相互理解的基础,助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习近平强调,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希望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除一些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孩子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

    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新时代。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已不再仅仅是地球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王灵桂说,新一轮的全球化正在成为世界大趋势、大方向,“去全球化”本质上是逆历史潮流的倒退之举,因此,落实“亚洲命运共同体”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提出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国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实践者。“一带一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努力率先实现亚洲的互联互通。这是亚洲各国的共同事业,互联互通将为亚洲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并一起分享中国的发展和改革红利。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五大内容之一,也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楼大厦,也必然是建立在文明互鉴互学的基础之上。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正如参会的外国领导人所说,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是当代中国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举办,开启了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打牢了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为促进和平、友谊、合作,共圆亚洲人民共同的美好梦想发出了时代强音。

不忘初心,重整行装再出发
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怎么走
法律机器人:帮手还是对手?
如何满足老年护理刚需
百岁周令钊为新中国设计“国家形象”的人
坝坝里出干群关系
多元文明绽放时代光彩
从文明对话走向命运共同体
以色列大选背后的领土纷争
欧元区再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