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甄贞

加强监管,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毒害

本刊记者 王纯 《 人民周刊 》(

    智能手机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随着互联网向低龄儿童继续渗透,手机成为未成年人上网使用最多的设备且使用热度持续上升。目前,不良网络游戏正在演变为电子毒品毒害着未成年人,成为其身心健康的最大杀手。据统计,90%以上的未成年人有过网络游戏的经历,90%以上的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色情等,90%以上的青少年有过不良网络游戏经历。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球游戏玩家人数已达26亿人,而与传统行业相比,游戏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2000年以来,全球至少有24家网络游戏公司实现了10亿美元的估值,这其中有11家来自中国。我国22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网络游戏在中小学生的电子产品应用中排第三位,玩网络游戏是中小学生上网的重要内容,网络游戏成瘾或沉溺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游戏的负面作用尤其是在对未成年犯罪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网络游戏已成为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近年来,未成年人涉网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突出表现为暴力性犯罪,主观恶性大、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

    多重监管,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毒品

    “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电子终端功能日益强大,在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其影响可谓利弊共生。一方面,移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手机可以便捷利用提高学习效率效果,同时也方便家长和孩子保持联系,确保孩子安全。但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年纪小、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弱,不少人沉迷手机中的游戏、抖音、网聊,甚至暴力色情信息等,侵蚀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率接近40%,相对美国中小学生10%左右的近视率,形势十分严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国务院参事甄贞说。

    据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世界各国均在寻求可行的解决之策,其中不乏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制约。去年8月,法国通过新法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使用手机,即使是休息时间也不例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也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和课堂,或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许可下才能使用手机。

    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去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山东等地通过地方立法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各地学校也采取宽严不同的措施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加强管理。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类规范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制度规范不健全、层级效力不高、约束力不强、做法不尽一致等问题,尤其在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中,沉溺于手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相当严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兴利除弊,促进青年儿童健康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邓丽说,目前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她作为一个母亲也非常关注。未成年人由于心智不成熟,分辨能力、自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将虚拟世界中的行为方式带入现实生活,不仅沉迷游戏导致视力下降、体质变差、学业荒废,为购买装备过度消费,导致家庭经济严重受损,甚至产生暴力倾向并诱发犯罪。控制网络游戏事关未成年人价值观塑造,事关千万家庭对下一代的期盼,帮助青少年摆脱精神毒品,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另一方面相关企业也应该对此担负起社会责任。另外可以在操作上设置网络资源分级,比如英国把网络游戏内容细致地分为暴力、不雅用语、恐怖、赌博、歧视等八个级别,相关标识会出现在产品包装的正反面上。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是负责英国电影、电子游戏分级和审查的专门机构,根据该委员会的规定,含有描述性行为和暴力行为的电子游戏发行商,需要设置游戏年龄限制和内容分级。日本对网络游戏的监管,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共分为四个级别。美国通过了一系列未成年人网络限制的法案,强制要求网站的设计者在发布这些消息的同时,设置进入者提供年龄证明的障碍,对未成年人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有一些国家还对学校和图书馆的网络进行管制,规定中小学的公众图书馆,必须在其网络服务器上提供过滤器,以确保未成年人接触不到含有色情内容的网站。

    政协委员“对症下药”提建议

    甄贞委员在今年两会上,结合平时检察工作中的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针对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管理和教育问题提出了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刚柔相济。所谓“刚”,就是要制定严格的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法律规范。法律层面,可考虑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家庭、学校、社会具有规范、管理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法定义务;规范层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可适时修改完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增加关于使用手机的管理规定,并赋予教育部门相应的管理、惩戒权限,保障规定真正落地。所谓“柔”,是指对手机的管理也不能“一刀切”,要考虑到一些残疾学生、校外活动、教学用途等客观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学校与学生共立手机使用规范等不同方式,发挥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要分层规范。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移动终端的需求、认知、自控有很大差异。可考虑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禁止使用移动终端;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允许在放学后使用仅具有通话和短信功能的手机,但不得使用智能机;对于高中学生,原则上不得使用智能机,但可以考虑基于学习需要,在学校和家长的严格监督引导下,合理使用手机。

    三要多方联动。有了严格的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规定,学校统一要求、严格执行起来会相对容易。实际上,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保证学生在校外仍然严格遵守手机使用管理规定,做不到这一点,管理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对此,要通过法律、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发挥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合力,规范好学生校外使用手机行为。在家里,家长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合理、适度使用手机,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在社会,各公共场合要像对待“禁止吸烟”一样,禁止未成年人在自己管理的场所不合理使用手机,一般不向未成年人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最为关键的,是要发挥各方合力,加强对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情况的监督,既要丰富他们的校外生活,又要帮助这群孩子远离“电子鸦片”,助其健康成长。

中国两会时间
十大民生热点,政府工作报告这样回应
说热点谈规划 办实事求实效
代表委员议国是
加大失信成本,让信用惩戒更具强制力
上海自贸新片区:发展要靠制度创新
完善重大疾病防治模式,打赢健康扶贫攻坚战
加强监管,让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毒害
如何破解公益诉讼“两难”
院内中药制剂面临失传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