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在荣宝斋看装裱修复

本刊记者 穆宁 《 人民周刊 》(

    荣宝斋,坐落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北京琉璃厂西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映衬着三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这家老字号在业内久负盛名,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荣宝斋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作出了不懈努力。

    1956年公私合营时,荣宝斋把琉璃厂大街的裱画高手聚集起来成立了装裱车间,可谓高手云集、实力雄厚,装裱车间在张贵桐、王家瑞、李荫基、李世臣、刘焕章、危之昌、李振东、冯鹏生等师傅的带领下成为行业标杆。与此同时,荣宝斋对全国的书画装裱修复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文博系统的大批修复骨干都是荣宝斋培养出来的。

    2018年9月14日,“匠心神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展”在荣宝斋大厦开幕,展览中除了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木版水印作品,还可以欣赏到书画作品既传统又丰富的装裱样式。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荣宝斋装裱修复中心高级技师王辛敬,他向记者介绍了荣宝斋的装裱修复技艺和自己从业四十年的感悟。

    一生结缘缘更长

    王辛敬是荣宝斋装裱修复元老王家瑞的儿子,王家瑞1956年从尚古斋进入荣宝斋,做了一辈子装裱工作。王辛敬耳濡目染,无形中喜欢上了这一行,他1978年开始学习装裱,1980年调入荣宝斋从事装裱修复工作。如今,王辛敬从事装裱修复已四十年。

    王辛敬在父亲和其他师傅的严格要求下成长起来,他在心里暗暗和自己较劲,要求自己不能在技术上落后,更不能给父亲丢脸。刚到荣宝斋时,父亲总是安排王辛敬做“洗粉子”的工作,因为北方气候干燥,制作糨糊的面粉需要去除面筋,再经发酵后使用,这项工作又苦又累,王辛敬从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为了更好地衬托书画作品,装裱追求柔(柔软)、平(平整)、净(干净)、美(漂亮)的效果。总的来说,装裱分为17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练习几个月才能熟练掌握。以前实行三年学徒制,但三年下来也就是打打基础,练点基本功。要想装裱好一幅作品,除了悟性之外,还要具备十足的耐心和信心。

    修复是掌握装裱技能后学习的一门技术,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残破、污渍、霉变作品的本来面貌,以便于让作品更好地流传。随着学习的深入,王辛敬较早接触到了修复工作。

    1978年,辽代应县木塔塔基维修加固时,发现了一批佛经、佛像和书籍,当时荣宝斋接到了修复三十多卷经卷的任务。由于历经千年,文物损毁严重,经卷粘连甚至无法展开,修复难度可想而知。荣宝斋的老师傅们尝试了很多方法,历时四年,终于出色完成了修复任务。其间,王辛敬经常观摩学习这批经卷的修复工作。老师傅的耐心细致、一丝不苟深深感染着王辛敬,那段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他也很受启发。

    王辛敬曾于1984年和1989年两次参与揭裱修复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国画画芯长11米,宽9米,也是一项颇具难度的工作。王辛敬还修复过明代董其昌、文徵明、蓝瑛,清代八大山人、袁江、袁耀、任伯年以及一些现代名家作品。

    装裱修复沿古法

    装裱原是一门宫廷技艺,具有南方特点的叫“南裱”,适应北方气候的叫“北裱”,目前在方法上已无明显差别。如今,荣宝斋依然沿用古法,严格把控每道工序的质量,优选厂家特供材料,沿袭传统手工技艺,就连装裱使用的案台也是经披麻挂灰、使用猪血桐油制作而成。

    概括来说,装裱的工序分为托、剌、镶、裱四部分。托芯是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既不能搅乱了书法字画的墨色,又不能洇色,更不能出现褶皱等不相关的痕迹,最终要呈现平整光洁、柔软协调的视觉效果。

    纸张放久了,酸性增加容易断裂,用清水或碱水中和一下,酸碱就平衡了,从而增加了纸张的柔韧性。揭裱即是为了恢复纸张的酸碱度。国画中常讲,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经过装裱衬托,作品更显韵味十足。俗话说,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一幅书画作品经过装裱后,如果保存得当,可以存放一两百年。

    修复讲究修旧如旧。修复如同郎中,需要对症下药,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来拯救书画作品。修复包括去污、补纸、拼对、揭芯、配纸、托芯、全色等环节。修复的作品一般会有断笔的、局部缺损的地方,修复者会遵循客户的意愿,有时会根据作品的风格、笔墨的浓淡、颜色的深浅将画面缺损的部分补充完整。

    如今,绘画材料的稳定性参差不齐,对装裱从业者来说也经受着不小的考验。修复是一项很有难度的工作,虽然掌握了装裱修复的方法,但是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事这一行当,从业者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和压力。

    王辛敬刚开始做修复工作,处理一个残破的卷芯时,画面突然裂开。当时他经验不足,心里忐忑不安,为了补救作品,只能静下心来,闷湿画面重新揭裱,最后顺利完成才放下心来。王辛敬修复一幅清中期书画家李鱓(“扬州八怪”之一)的作品时,遇到了特别难去除的红霉和紫霉,经过多次试验,他将霉点之外的区域润湿,防止去污剂洇到没有发生霉变的地方;他修复一幅大的书法作品时,仅揭芯这道工序就耗时一个月,最终完成的时候操作案台都发霉了;还有一次,王辛敬修复郑板桥的一幅墨竹,残破的画面几天才拼对好。尽管如此,每每修复结束时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让他激动不已。

    心手相传代代传

    从事装裱修复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及画家的生活状态、兴趣爱好也很有必要。这样一来,就会给原本枯燥的修复工作注入一些乐趣,甚至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从中悟到一些独到的体会。

    做好修复工作需要深思熟虑,制订妥帖的修复方案,把各种可能性考虑在内并想好解决方案。装裱修复需要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会慢慢悟出一些方法。王辛敬坦言,在这行做了一辈子,感触挺深的,装裱修复少不了耐心细致,如有悟性再加上勤奋就符合这行的要求。这行干得久了,枯燥在所难免,需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长期坚持下去。

    王辛敬说:“裱画也得有‘德’,不管是名家作品还是没有名气的作品,都得一视同仁。每幅作品各有特点,都需要端正态度,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做。”

    王辛敬带了四个徒弟,相处最久的徒弟跟着他已十年时间,王辛敬把师傅教的、自己体会到的方法和感受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徒弟们。他希望徒弟要有责任心,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来延长书画的生命。而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每个细节都要细上加细,不能马虎大意掉以轻心,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增加修复的难度。眼细、手细、心细也是需要从业者具备的。

    无论是装裱新画还是修复旧画,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做好每一项工作。王辛敬表示:“当年父亲教我最多的是做人,做一个诚实的人,父亲说,想做就做好,不然就别做。我挺受益的。因为喜欢,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这一行。”

第一次叫出“深圳”这个名字
中国流行音乐40年
周恩来的魅力外交
古代书院的真实生活
在荣宝斋看装裱修复
温一壶月光
细细生活
读书的父亲
美好生活,从小家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