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未来的金融科技

江新月 《 人民周刊 》(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无论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研发和应用落地层面,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科技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中国金融科技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尤为迅速,如今已位居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大国行列。由金融科技在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可以发现,金融科技已渗透到整个金融流程中。金融科技正在推动金融机构向数字化、智能化、区块链化、大数据化方向转型。

    然而,对于一个正在加速前行的新兴行业来说,想要实现真正的良性发展,并对国家经济和整个社会形成助力,则需要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坚守以下原则。

    支持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

    就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来看,主要任务是“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相对此前的金融工作会而言,金融风险的排序提前到了第二位,也说明当前面临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压力,金融安全与稳定成为政策关注的重中之重。

    那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探索来说,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金融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带来更多的产品、组织、市场创新时,也必然面临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为创新的源头是追求高风险对应的高收益。由此,在金融发展的效率与安全的跷跷板偏向后者的未来几年,应该避免过度追求高风险型的金融创新活动,更加偏重于稳健创新。另一方面,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介入金融领域,金融科技创新活动都必须充分明确和牢牢把握风险底线,避免非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带来的系统性影响,以及众多风险的“负外部性”。

    未来一段时间的金融科技发展蓝海,恰恰在于如何更好地支持风险防范与金融安全。既然风险是各方当前最担忧的,而且预计针对金融安全与风险防范的服务市场规模会迅速增长,那么在这些领域的科技应用自然会获得更大空间。就金融功能的基本内涵来看,包括投融资等资源配置、支付清算、信息管理、风险管理等。过去人们更关注前面几项,现在则需充分发掘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创新。

    实际上,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其对于资本市场带来的复杂效果早已引起各方重视,如美国资本市场的高频交易就是典型的双刃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金融规则缺损的市场中,金融技术更可能成为避开监管和助推泡沫的手段。

    对此,需要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风险变化,从模糊、拍脑袋到量化分析与精准定位,根据新技术对不同金融功能的融入,分析哪些是传统风险的延续,哪些是新型风险的体现。当然从风险影响程度来看,过去的系统性风险关注视角,更多是大而不倒的机构,而在互联网时代,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网络效应,也要考虑网而不倒问题。就非系统性风险看,需关注不同参与者制造的风险,以及各方面对的风险。其中包括面向个人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面向金融科技平台的风险识别,如对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的监管关注,以及面向企业层面的风险防范,如非法集资、财务管理风险等。

    就集团而言,一是从监管层面看,充分引入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控和监测、监督、应对风险;二是从行业看,可利用新技术实现信息透明,优化机构或平台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三是从产品看,可以在保险、担保等风险管理产品中积极引入技术支撑。需要强调的是,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互联网时代金融风险短期治理,但是更需要构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内在稳定器。

    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近年来,以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金融机构等则面临政策与市场的多方挑战。长远来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金融机构要实现差异化竞争、积极抱团取暖,都离不开对金融科技的运用。

    例如,金融科技支持中小银行的重要案例,就是发展直销银行,这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对规模扩张的制约。由于存在地域限制,中小银行只能深耕当地金融市场,导致中小银行规模难以扩大。事实上,历史上中小银行曾经出现过突破地域限制的机遇窗口。一方面,对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在2013年之前曾经有所松动,但2013年两会后由于种种原因又被严格执行。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原本可以通过村镇银行绕道实现跨地域经营,但由于种种原因又被限制。把握住机遇窗口的中小银行在规模增长方面均获得进展。当前,互联网发展没有边界,中小银行完全可以抓住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发展直销银行的历史性机遇,实现线上业务的跨区域发展。总体来看,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支持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中小金融机构将成为金融科技落地的重要对象。

    发挥科技对金融的优化作用

    未来,金融科技的真正蓝海,一方面是为现有金融体系提供新技术外包,而不涉及金融业务自营,如IT基础设施、大数据风控、客户分析等;另一方面,则是着眼于利用金融科技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为金融活动提供开放型平台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无论如何,需要真正推动金融科技行业转向扎实的技术驱动。一是面临新技术时代的重要转折期,无论金融还是类金融机构,都要减少对制度红利和套利的迷恋,而真正把科技驱动作为服务创新的核心动力,强化金融科技的“正外部性”;二是消除金融科技腾飞幻觉,例如,我们的支付工具创新虽然看似眼花缭乱、赶英超美,但是在基础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化等层面还有大量不足之处;三是金融科技可能使得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但无论怎样,金融运行的底线不能突破,相应的穿透式、功能式监管体系也需完善。

    明确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无论是纯粹做技术,还是以技术来做金融的小而美,金融科技创新都要在安全稳健的前提下,更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有效支撑国家战略领域、薄弱领域,以及满足居民与实体的多元化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其中关于金融工作的表述,与2017年7月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并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具体而言,金融创新是否真正服务实体和具有价值,关键看是否弥补了现有短板和不足,有助于改善效率和效益。

    展望未来,只有理性、谨慎、客观地认识和应对金融科技变革,才能使其成为实现罗伯特·希勒心目中金融与美好社会的普罗米修斯之火,而非潘多拉之盒。

未来的金融科技
“施耐德”赋能数字化经济
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