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海外电影发展启示录

邹松 孙天仁 《 人民周刊 》(

    在所有的当代文化产业类型中,电影是商业化成型最早和最具当代典型模式的产业,也是当代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成熟,以剧情片为代表,在全球电影市场中“名利双收”;印度电影近年来受到全球影迷关注,有望进一步释放产业活力,成为“黑马”。纵观美国、印度两大电影市场,它们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

    美国:产业结构趋向完善性

    美国电影产业由两部分组成:6家主流大公司和众多的独立制作商。好莱坞主流公司的优势首先是规模,包括市场需求规模和市场供给规模。1999年,美国人花费在电影上的支出为390亿美元,其中,有350亿美元是花费在了美国国产的故事片上;其次是结构。美国主流电影公司既有制作团队又有发行网,这些主流公司年影片制作量在140部左右,利用自己的发行网发行的电影占票房总收入的90%。独立制片商没有这个优势,美国独立制片商制作的电影数量是主流公司制作数量的3倍,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发行网走向市场。

    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好莱坞大公司采用两种战略降低风险,首先是大规模运作,以保证任何时候都有许多项目,以强补弱;其二是建立发行系统,不仅可以保证自己的产品有市场出口,而且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经过多年竞争的磨炼,美国电影业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营战略,将创意不断地成功转化为电影产品。

    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奇观性。好莱坞电影的奇观性更多地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也就是说,美国娱乐影片的制作大多是一系列奇观元素的综合,并最终形成一种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所谓奇观性,是指电影构成因素的非常规化和宏大化,它体现在影片的结构、情节、人物、场景、画面等诸多方面。

    美国电影的奇观性来源于大制作和大投入。由于大金融资本的介入和电影公司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早在上世纪初,好莱坞就开始制作大规模的豪华影片。如米高梅电影公司推出的《乱世佳人》,影片对美国南北战争进行了史诗性的描述,对主人公跌宕多姿的爱情处理得也非常有特色,还有火车站广场那庞大的伤兵队伍、亚历山大城那场映红了半边天的熊熊大火等宏大场景,以及克拉克·盖博、费雯·丽等靓丽明星的出演,再加上在当时还很少见的彩色技术的应用,无不使影片充满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使电影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对观众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此后,电影的奇观性就一直是好莱坞电影获得高额票房的不二法门。

    在当代,为了克服来自电视的竞争,美国电影更是以其眩目的奇观性提供了一种电视无法望其项背的独特的视觉体验。一批巨型的灾难片、科幻片大量涌现,《大白鲨》《外星人》《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珍珠港》等影片,以高科技的优势,创造了令人瞠目的电影奇观,吸引了世界各国观众的眼球,并为之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

    随着20世纪下半叶各国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多元文化元素的聚合就迅速演变为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生产方式,从而使美国电影的生产不仅能够为本国观众提供娱乐文本,也让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元素,并喜欢上这种电影文化。为了实现电影文化的多元性,好莱坞早就以开放的姿态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影艺人才,如瑞典的英格丽·褒曼、英国的费雯·丽、澳大利亚的梅尔·吉布森,以及中国的成龙、李连杰、吴宇森等著名艺人。这些拥有不同国籍、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汇集到好莱坞,为美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美国电影除了反映本国的现实之外,也在极力地描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现实,以吸引全球的观众。美国电影中有关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片《末代皇帝》《花木兰》等,就是典型的例证。在动画片《花木兰》中,迪士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演绎了中国这个家喻户晓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美国电影还推出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学名著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如《理智与情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影片,采取这种方法向海外推广美国文化,取得了文化输出和商业利润的双丰收。

    印度:电影加快国际化转型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去年在中国热映,如同前些年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收获广泛好评。人们不禁问,近年来,印度为何频频拍出好看的电影,其国际化转型有什么成功之处?

    看电影是印度民众最普遍的休闲方式之一。据统计,在印度共计有1.3万块银幕,年观影人次超过30亿,年度总票房约24亿美元,约为中国的1/3,美国的1/5。可见“薄利多销”是印度电影业鲜明的特色,用老百姓的话来说,“看电影,钱花得很值!”

    印度电影的总票房在世界电影产业中排名并不十分靠前,但印度是全球重要的电影出产地。过去十几年里,印度几乎保持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堪称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宝莱坞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不容小视。印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印度电影产业总产值超过35亿美元,带动相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餐饮、服务及纪念品销售从中获利颇丰。

    拉动旅游只是印度电影海外效应的体现之一,其根本动力在于印度影片是否真正走向国际市场。据印度电影产业联合会去年统计,目前打入北美发行市场的印度影片基本票房收入在300万美元左右,有沙鲁克·汗或阿米尔·汗参与的“神片”则会达到2000万美元级别。依靠印度庞大的移民群体,印度影片在欧美、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拥有广泛的影迷基础,印度电影整体票房收入的近1/3已来自海外。

    继2016年中国电影人纷纷到印度取经之后,今年多位印度业界大腕开始了中国之旅。《私奔到中国》的导演希达·阿南德是宝莱坞著名的爱情喜剧“专业户”,他执导的《日月相祝》《惊情谍变》等不但成为印度票房奇迹,也曾一度打进北美周票房前十。《私奔到中国》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印度传统家庭的女孩逃婚到中国,而后整个家族各显其能到中国寻找女孩的离奇故事。与到中国“找女孩”有几分相似,《阿辛哥的奇妙之旅》的故事是“找熊猫”,该片讲的是印度某小镇动物园生意惨淡面临倒闭,年轻的园长为了吸引游客,决定到中国找一只熊猫。

    借助中国元素反映出印度电影对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上述影片的印度出品方特里尼蒂电影公司总经理阿吉特·塔库尔表示:“我们有望制作出真正全球化的电影,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目前增长最快,而且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为此我们请来了希达·阿南德和卡比尔·汗两位印度顶尖导演,让印中著名演员用印地语和中文双语拍摄,尽可能展现两个社会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相信可以吸引两国庞大的观众群体!”

    中印文化相互影响,彼此交织,正如导演卡比尔·汗所说,“有着很多潜在的相似性”。今年1月底,成龙为他的新片《功夫瑜伽》在印度上映造势,他在参加印度一档访谈节目时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和宝莱坞电影人合作,这里的电影跟全世界都不同,我希望它能和中国电影找到契合点。”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资委回应“国进民退”
改革发展,写好民生答卷
网游防沉迷,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
别让“通勤难”偷走年轻人的幸福感
九十六岁,我的岗位还在手术台
一个人一座山一片林
中国电影“选择题”
海外电影发展启示录
特朗普后半任期的“关键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