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一个人一座山一片林

内蒙古奈曼旗平顶山村党支部书记杜福明的带富故事

侯显峰 刘家琴 《 人民周刊 》(

    这里,“鸡鸣三市里,山跨两省区”。位于通辽市、赤峰市和北票市三角地带的内蒙古奈曼旗土城子乡平顶山村,西邻具有悠久历史的“兴隆洼文化”发祥地的兴隆洼村,南与辽宁省阜新市接壤,浅山丘陵中,沟壑纵横,让人不由得想起“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

    这是一个因一座山而得名的村子,这是一个因杏花而名声大噪的村子,因为一个人的坚守,成为名副其实的“杏花村”。

    每年4月,村周围漫山遍野的杏树大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风采,而打造这个“杏花村”的人,就是村里的当家人——党支部书记杜福明,一个朴实、热情、充满激情的农村“带头人”。

    眼前这个人,一脸笑意,中等身材,寸头,略显消瘦,有着农民特有的打扮,笑起来憨憨的神态。见到杜福明的时候,他正在杏林里忙碌着。他说,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杏树地里。春季补植,夏季采果,秋季剪枝,冬季管护……全村近万亩的绿洲花海,就是这样因杜福明的坚守,一步步实现的。

    让山绿起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水土承载着人们寄予的希望和未来,生于斯、长于斯的杜福明深谙这其中的道理。面对着光秃秃的山,杜福明萌生了“得让这荒山荒坡有点收益”的想法。

    围着山转了转,几棵上百年的杏树,枝繁叶茂,这让杜福明眼前一亮:多年的杏树照样开花结果,听说杏核还有人收购,栽它应该没问题。

    说干就干。2002年,杜福明发动群众栽杏树,率先在自家的荒山上栽了10多亩,并且在自家房前屋后都栽上了杏树。当年,由于有退耕还林项目,有60多户村民一起栽了200多亩杏树。两年后,平顶山村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试点,鼓励村民在荒山栽植扁杏,并允许种植豆类、谷物等矮棵作物,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到2006年,全村杏树面积就达到了2500亩。山在一点点变绿,植被在一点点恢复,杜福明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后,粮食价格上涨,很多村民开始打起了果树地的主意,刚刚有点效益的杏树成为村民“处理”的对象。杜福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好端端的“铁杆庄稼”要被村民毁掉太可惜了。虽然三令五申,虽然苦口婆心,有的树还是被村民假借“修枝”之名修成了“旗杆”一根,甚至有几户明目张胆地进行砍伐。心痛之余,杜福明找来了林业公安,包括自己的弟弟在内一并处罚了4户,一下震慑住了村民的破坏。

    毁林是制止了,可此后多年,随着粮食价格逐年攀升,村民总觉得栽植扁杏没有种田来钱快。扁杏发展进入低谷期。

    让业兴起来

    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使扁杏发展再遇“春天”。

    被当地人称之为“铁杆庄稼”的扁杏用不争的事实再度证明了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2017年的一场大旱,给原本就属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山区人上了一堂课——地再多,不下雨也会颗粒无收。进入7月份,下没下透雨,意味着今年有没有收成。就在大多数山区人看着光秃秃的田垄怨天尤人时,平顶山村的人们却正在兴高采烈地收获扁杏。进入盛果期的扁杏亩收入都在700元左右。大家都在感谢一个人——杜福明,没有他的坚持,就不会有平顶山这满山的杏树和他们今天的收成。村民终于认识到了,扁杏才是他们的“铁杆庄稼”。

    2017年,平顶山的扁杏产业因破解了山区“旱年保收”的难题而被中宣部列为典型宣传案例,杜福明有了点小名气。但他在乎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心中那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符合当地、适合农民的产业。”这是奈曼旗实施产业扶贫的总的思路和原则。

    这一年,扁杏被列为奈曼旗南部山区重点扶贫产业之一,一场治山治水发展扁杏产业的战役打响。看到30多台挖掘机、装载机在山上吼叫,老杜乐了,这是他盼望已久的画面。这一刻,他觉得过年都没这乐呵、喜庆!

    这一秋,平顶山村杏树面积又新增2000亩,达到了6000亩。而土城子全乡则达到了1.4万亩。

    人们的思想在这一刻真正地转变了!老杜由衷地高兴。

    如今,每年4月中下旬,平顶山村万亩杏林一片葱茏,杏花如雪满山坡,引来赏花、摄影的大批游人流连忘返。土城子乡借势发挥,将山区地貌、古城遗迹、杏林花海打造成吸引游客的景点,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目前,该乡正积极打造“产业+乡村旅游”模式,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打造土城子杏花节等品牌。

    让民富起来

    扁杏,寄予了人们更多的脱贫希望。这希望,已然摸得见、看得着了。

    在贫困户杜福贵家里了解到,他今年22亩扁杏产杏核600公斤,卖了7000多元,仅扁杏一项家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

    贫困户郝高明今年7月收入了一笔“巨款”,30亩扁杏让他不费本、不费力地收入了两万余元。

    高兴的不止郝高明。自打2017年上了央视,齐金英也是个小“名人”了,她受益更多。齐金英说,她今年除了卖杏核获得4000元收入外,还借助扶贫资金养了1200只散养鸡,并在环境幽雅的山沟内开办了农家乐,收入已过万元了。

    在村里,李文新老两口最高兴。老两口每年卖杏核的收入就足够生活了。前些年,李文新花4000元承包了一个面积约四五十亩的山头,按照杜书记的要求栽上了扁杏。2016年,老两口光捡拾杏核就卖了9600元。如今,有人出价20万元要承包他的扁杏地,李文新老两口就是不愿意。

    如今在平顶山村,只要一说种地的事儿,村民们都说,还是栽点扁杏吧。

    山有情,杏有意。在杜福明眼里,这山,这杏,都是有灵性的。

    这些年,老杜就是个杏迷。说起杏,从栽植条件到成活所需降水量,从杏核杏肉谈到食品和防治污染,从发展前景到市场预测,老杜说得头头是道。

    杜福明说,李文新老两口的现实生活就是他最初的梦想。“现在,有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后,我又有新的想法,把平顶山村打造成以赏杏花、观古迹、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发展旅游产业。”杜福明憧憬着未来。

    “能建个加工厂最好了!”杜福明笑着说,“我们也联系过客商,因为规模不够大,人家有顾虑,我们要是发展到5万亩以上,建厂的商家我们得挑!”

    2017年底,平顶山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全村轿车拥有量达35%以上,户户砖瓦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群山环绕、绿树环抱的平顶山村,显现着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

    杜福明已连任四届通辽市人大代表,每次开会,扁杏问题必会提上议程。“原来最不看好的就是扁杏,现在,科区、开鲁都让我给他们弄扁杏苗!”老杜开心地说。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资委回应“国进民退”
改革发展,写好民生答卷
网游防沉迷,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
别让“通勤难”偷走年轻人的幸福感
九十六岁,我的岗位还在手术台
一个人一座山一片林
中国电影“选择题”
海外电影发展启示录
特朗普后半任期的“关键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