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小龙虾的千亿产业之路

李在磊 《 人民周刊 》(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小龙虾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6年,全国小龙虾养殖产量由26.55万吨增加至85.23万吨。当前,中国养殖面积超过900万亩,乃全球最大出产国。在政府的引导下,小龙虾从一个“外来物种”,演变成了一种“网红美食”,一种产值逾1500亿的产业。它的商业进化之路是如何完成的?

    虾稻共生的秘密

    北大研究生段德峰刚回乡创业时,并不看好小龙虾项目。龙虾节办了十几届,日趋成熟,“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还会有机会?”他今年四十三岁,戴副眼镜,皮肤黝黑,随身拿本参考书,有空翻上两页。

    但是做村主任的舅舅力陈小龙虾的前景,以前太依赖水网,产能有限,现在“虾稻共生”刚起步,肯定有搞头。2015年,段德峰在盱眙黄花塘镇,创办小河农业,首期种养1500亩,销售额800万元,初显成效,又为农户提供支持,带动上万亩新增稻虾田。“还是想做点事,很适合农民致富。”他对记者说。

    不过,养小龙虾也没那么轻松。2016年5月底的一天,全天雨量达到55毫米,水库堤坝岌岌可危。当天晚上,段德峰没敢睡觉,目不转睛盯着监控,后半夜,雨没有停,水位却没再涨,电筒一照,闸口咕嘟咕嘟冒水。

    凌晨一点,段德峰打电话叫来村民帮手,一共五名壮汉,抡起铁锨装土,填满编织袋往水里扔。夯下两根钢管,段德峰扑通跳下去,用身体堵决口,“跟抗洪抢险差不多。”奋战到清早五点多,终于化险为夷,500亩稻虾保住了,段德峰心有余悸,之后,稻田“高埂”尽量往高里垒。

    虾稻共生需要对水田进行改造。一般在田埂内侧1.5—2米处挖“虾沟”,上口宽3米,下口宽1米,沟深0.8—1米。利用虾沟掘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四面田埂,形成“高埂”,埂上竖网,往下插20厘米,防止打洞逃跑。“养虾要细心,不能怕麻烦。”稻虾专家窦志对记者说。

    当杜守军第一次得知稻田也可以养虾的时候就动起心思。前几年,国家号召土地流转,他承包了500亩土地,小麦、水稻两季粮食,一亩地的纯利润不超过500元。“种地是真不赚钱。”杜守军对记者说。

    号召了几年,村里的地没流转出去多少。杜守军是盱眙县维桥乡永华村村主任,他们村三面环水,淮河、洪泽湖洪峰过境,就把村北头的地给淹了,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2014年,县里推广“虾稻共生”,开始有村民在这里做试验。

    优先小龙虾生长,田里不能喷农药,几乎也不用施化肥,依靠排泄物给养,虾稻产量会比纯稻田低上150—300斤。但是,小龙虾价值高,每斤在25—40元间波动,最紧俏时飙到七八十元每斤。

    杜守军拿出100亩承包地转做虾稻养殖,每亩一年收入3000元不在话下。不过养小龙虾费用也高,光是挖沟、扯网,每亩地成本去到500元。“散养就不划算了,养几十亩,没啥意思。”

    他想再多包点地,但可供流转的耕地差不多瓜分一空,常年积水的洼地反而成了香饽饽,比别的地块每年要贵上两百多元。“没想到土地以这种方式流转起来了。”指着窗外的高埂,杜守军眼神有些恍惚。

    有了流转基础,当龙虾集团下乡收地时,已经不用“一家一家谈了”。村民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把地交给村委会,集团公司与村委会签约,流转了一万亩土地。拿到土地之后,公司统一平整、开沟、蓄水,进行改造,然后再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承包给养殖大户。

    “这叫‘返租倒包’,已经很成熟了。”杨蒙是龙虾集团办事员,有整整一年时间,主要工作就是“跑地”。他向记者解释,公司与大户签署协议,要按照公司的规范饲养,集团按市场价“包销”,并提供融资、技术等配套服务。

    万亩稻虾涉及旧街村、大圣村、永华村三个自然村的土地,部分改造完成的高埂田,已经开始向外出租。龙虾集团的稻虾基地,属于“虾稻共生示范区”的一部分,整个示范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田13个,500亩以上示范田8个。

    《小龙虾报告》显示,稻虾综合种养、池塘养殖、湖汊养殖,是小龙虾养殖的三种类型。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养殖面积最大,约占小龙虾养殖面积的七成,通过稻虾连作、共作系统,每亩田可出产小龙虾50—100公斤。

    陈瑶湖游历一番后,觉察到,中国大陆对稻虾养殖进行了改良,创新出了“虾沟”的方法。大大降低水资源的要求,扩大了种养面积。“小龙虾产量这么高,整个世界上,也没几个的。”他说。

    指数最高的吃产业形成了

    头号问题虾源解决了,小龙虾产业链条,得以延展性发展。

    大概2003年前后,红胖胖龙虾创始人芮锋还在商贸市场做批发生意,主要是给超市供货。档口邻居也做批发,从养殖户手里收虾,再卖给饭店,生意比他好很多。

    芮锋没有跟风做批发,开了一家小加工厂,想办法把龙虾往超市里送,效果并不好,常温货架上不去,小龙虾腌制之后,体验很差,接受度低。想来想去,只能走速冻路线,想了很多种办法,保鲜、杀毒,研发出新产品,利用自己渠道资源,一家一家去推广。

    可加工厂还是亏了很多年,“消费者不怎么喜欢。”他告诉记者,转机出现在2010年前后,小龙虾开始走向全国,饭店越开越多,很多外地商家,需求量很大,走冷链物流,直接发货过去。

    小龙虾主产地集中在湖北、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平原。受纬度限制,北方地区温度低,小龙虾生长慢,而且水资源紧缺,适合养殖的地方有限,给这些区域发送活虾,损耗率比较高。没想到,为超市研发的产品,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供不应求,出货量很大。”他说。

    小龙虾还配送酱料包,这也是龙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外地人,专程跑过来学习龙虾技术。

    2016年,盱眙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龙虾创业学校”,系统性教授养殖、储存、运输、加工、烹饪、销售等等与小龙虾有关的技术。办公室主任高孝华说,组建龙虾学校,是为了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上头交给他们的一项任务。“已经形成全产业链,人才缺口很大。”他说。

    如此风口,怎能少得了互联网的角色?多家互联网巨头,开始在小龙虾业务线的争夺。2015年以来,风险基金屡屡布局“互联网+小龙虾”,据不完全统计,近20家龙虾创业公司,拿到了百万级以上的风险投资。

    不过,小龙虾创业项目大多无疾而终。虾先生很大创始人沈维告诉记者,小龙虾业务已经关闭,业界同行的日子也不好过,风口已经飘过。“太难标准化了,不是好的互联网项目。”

    资本折戟,不代表小龙虾不火。百度指数显示,2013年以前,搜索指数最高也只有3000左右,到了2017年5月,最高值达到18678,餐饮界另一位“网红“火锅,同期最高指数还不到5000。

    里约奥运会期间,外卖消费掉1000吨小龙虾。今年,随着世界杯临近,各式营销又频频问世。

    前不久,一位当红偶像剧女主订了满桌外卖,不同口味排列开,整整十二份,撸袖子、戴手套,蹲在沙发前埋头剥壳。

    小龙虾太火了,不时登上热搜,刷到“吃货明星照”,丁延秀总会下意识保存,换成了自己的头像。她三十多岁,不久前回老家盱眙,在一家龙虾公司做企宣:“很多明星喜欢啊,现在流行晒这个。

险资能否爱上“长租”
地方融资平台忧与思
朗朗华青瓷
小霸王“归来”
汽车电商销售谁先受益
小龙虾的千亿产业之路
创业者的追梦之旅
三四线城市房价破万引担忧
重大突破,3D打印眼角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