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考加分退场

本刊记者 屈一平 《 人民周刊 》(

    风行高考30年的全国性加分项目,自2018年之后画上句号。

    风向标式的文件是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多种加分项退出高考舞台,力度前所未有,让高考制度愈加趋于公平,高考加分将成为历史。

    根据这一文件,从2018年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仅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

    这就意味着,按照2014年底,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的要求,经过4年的实践,2018年高考考生将成为全面取消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的首批考生,全国性高考鼓励性加分项目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高考奖励性质加分项目,不是简单的取消,而是进行综合改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人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然,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在治理加分造假和泛滥的同时,还需考虑后加分时代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受访专家均表示,国家应该在取消高考加分之后,促进高校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进行多元、个性化教育。

    高考加分就此“退场”,

    北京取消等级运动员照顾加分,内蒙古取消自治区级优秀学生加分,四川取消见义勇为考生加分……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加分纷纷退出舞台。

    事实上,这场高考取消加分政策,是落实四年前的有关减少和高考加分的政策。

    教育部等五部门2014年12月17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重大体育比赛获奖者、二级运动员统测合格者、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突出事迹者、奥赛获奖者、科技类竞赛获奖者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

    “由于2018年的高三学生均是在2015年9月入学,因此,全国性高考加分奖励也就不存在了。”熊丙奇告诉记者,这是国家严格按政策实施节点,推进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的改革。

    对于教育部这一新政策,不少学生家长都在微信群内热烈讨论。

    北京一位李姓家长告诉本刊记者,自己本来是一家上市公司的HR,由于每周要不定期接送孩子去各种奥数、钢琴等特长班,两者无法兼顾,只能辞职专业接送孩子上课,自己“对这种课外班又爱又恨,早就盼着取消这种特长生招生,可以更公平一些。”

    记者采访中获悉,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相差10分,就意味着差出两个档次的学校,何况加了20分,这成为家长们追逐各类特长班的原因。

    近年来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加分造假现象,饱受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诟病。如辽宁本溪高中2014年1000余名高考生中,“二级运动员”的数量竟高达87人,占考生总数近10%。

    在熊丙奇看来,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是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治理高考加分造假,推进高考公平。过去多年来,高考加分一直遭遇造假质疑,成为舆论焦点。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对高考加分进行瘦身,但瘦身后,还是难以杜绝造假。彻底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也顺应舆论呼声。二是治理“加分教育”。所谓“加分教育”,指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去上特长培训班打造特长,这让特长加分变得十分功利,也增加学生负担。

    高考加分的前生今世

    “高考加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追溯历史,鼓励性加分本是对一考定终生、分数一元标准的补充,是鼓励引导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助力高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探索性举措,在一定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积极效果。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以1978年为分水岭,中国高考加分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中国高考以优先录取为主;之后,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加分录取政策,主要包括降分录取、加分录取以及优先录取等政策。

    从1978年至1987年,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报考农林等特殊院校者等对象实行高考降分投档政策。

    从2001年开始,高招录取相关优惠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象,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

    “必须注意的是,我国当年推出高考加分(包括学科特长加分、体育特长加分、艺术特长加分、综合荣誉加分),就是为了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所造成的对学生个性、特长关注不够的问题。”熊丙奇主张,高考加分的初衷,本来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2001年后,高考加分政策渐渐偏离了最初的目标,还出现了一种“加分教育”和“加分腐败”,尤其是地方政府获得制定加分政策权力之后,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熊丙奇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整体的高考录取制度,是采取总分模式的集中录取制度,学生获得的特长加分是加在高考总分上的,因此,这导致特长加分,变异为加分教育——一些家长为了让学生获得特长加分,把学生送去培训班,这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与发展真实的兴趣、特长背离,再就是,权势介入加分操作,制造加分腐败。

    2014年是一个大转折点,它标志着高考加分进入“大幅缩水”阶段。2014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再次发文取消5类全国性加分项目、大幅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堪称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实施以来最为严格的一项。到2017年,除了个别情况,奖励性加分项目将基本废除。

    多元标准:回归起点公平

    近40年的高考加分退出舞台,并不等于执行单一的一考定终身制度的考评体系,把高考奖励性质加分纳入多元评价体系成为新的课题。

    有细心家长发现,教育主管部门只取消了全国性高考的加分项目,却并没有对高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予以明确规定,那么,自主招生政策与取消高考加分是否矛盾?更多家长更是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提出奥数获奖条件有“顶风作案”之嫌。

    事实上,这无疑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的教育不公平——“唯分数论”的倾斜。

    熊丙奇认为,既要避免加分教育、防止加分腐败,又要在大学录取中体现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关注,唯一的办法,只有推进大学自主招生,由大学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招生标准,招收具有本校所要求特长的学生,并在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特长进行考察。

    以奥赛为例,国家层面取消奥赛获奖加分,是治理全民奥赛,因为获得奥赛奖励,就可以获得政策性加分,有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培训,以便获得加分,但并不重视孩子兴趣培养,追求的仅是加分。而大学自主招生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是由大学来评价学生的特长与大学的招生要求是否吻合。根据自主招生要求,学生对待奥赛不能再像以前那么功利,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以特长选择大学和专业。这也是国外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招生的通常做法,在美国,奥赛获奖学生,也受大学欢迎,但选奥数的学生,只有5%左右,是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才参加。

    同时,熊丙奇建议,自主招生需要进一步改革,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机制。由于有统一高考分数做基础,学生和学校双选,只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完全可保障这种录取方式的公平公正。使基础教育从千校一面办学到多元办学、个性化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

加紧推动高质量发展
未来的雄安这个样
财税改革:让顶层设计“落地生根”
中国渔业何以“减量增收”
千年京城水之梦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张弥曼:82岁的“国民女神”
做好群众工作“24小时不关机”
20年后的女“红通”认罪
高考改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