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上海味道”的英国数学课

本刊记者 屈一平 / 口述 陈懿懿 顾蓉婷 《 人民周刊 》(

    他们见证了中国数学课在英国课堂的落地、生根、成长,也欣喜地感受到今天英国数学课堂浓浓的“上海味道”。

    作为2018年中英签署的5.5亿英镑教育合作协议的成果之一,赴英执教是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重要环节。

    中国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一批批上海数学教师尝试在教学理念、方式上进一系列突破和创新,以求将“上海style”(上海模式)带去英国数学课堂。

    本刊记者就此采访先后赴英国学校教授数学课的两位教师,他们见证了中国数学课在英国课堂的落地、生根、成长,也欣喜地感受到今天英国数学课堂浓浓的“上海味道”。英国同行走进他们的教室,听他们用上海中学生教材讲课。评价:“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系统简单,容易让学生接受。”

    陈懿懿: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教师,2014年第一批赴英交流的上海数学教师之一,2015年2月在伯明翰的Colmore Infant & Junior School进行为期四周的教育教学交流。2018年1月,在英国伦敦的The Russell School进行为期两周的教学工作。

    顾蓉婷: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教师,2017年11月参与“中英数学交流”项目,赴英国曼彻斯特Alexandra park  primary school为期两周教学交流。

    课堂变了

    三年后,再度来到英国数学课堂,陈懿懿惊奇地发现,发生的变化超出自己想象。

    陈懿懿:我发现英国的数学课堂与我之前所见已经大有不同。听了英国教师上的《5的分与合》一课。虽然只是教学片段,但是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英国的数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有上海的味道。从情景的创设引入,到题目信息的提取抽象都有着上海教学的影子。课堂上,老师不仅请学生回答问题,而且都要求学生解释原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有个别说、同桌说、小组说、全班说;越来越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老师让学生根据5的分与合写出对应的加减法算式,进一步发现加与减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仅仅是教学模式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通过上海教学的经验,英国教师会在可行范围内调整原来的教学计划。如之前先上20以内加减法,接着上2和4的乘法,然后又回过去上100以内加减法。现在变成先把100以内加减法都学完,然后再上乘法,越来越看重对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了。

    同样感到震惊的是第一次赴英教学的顾蓉婷老师。

    顾蓉婷:培训时听去过的老师分享他们的经历,我们都天真地以为英国的孩子都还处于掰手指阶段,老师也教无定法,但是观摩了这两节课后,我们震惊于他们这几年的所学。这两节课的上海味道非常浓,都从复习旧知识引入,再开始新授环节,最后做练习,练习题的设计也有了明显的递进层次。不仅如此,小朋友们的坐姿也和我们的小朋友一样端正,老师也会用拍手、喊口号来整顿纪律,很多细节都让我们有一种在上海听课的感觉。

    一位以前非常讨厌数学的女孩说她现在觉得数学好像并不boring了,还有一位学生在课后抱着我说:“You’re a great teacher. I don’t want you go.”我想这大概就是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老师、学生变了

    中国的教学方式和教研模式和英国有什么不同,体现在教师、学生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顾蓉婷:英国之前只有教学大纲,类似我们的课程标准,但确实没有教材,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都由老师自己决定。这对数学教育一定是有影响的,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教材。我们的教材非常系统,它是按照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采用螺旋上升式的方法来编排的,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一、二、三、五年级都学三角形,但是每一学年的内容和目标都不尽相同,这就是“螺旋上升”的意思。

    而在英国,学生在一年级就要学习分数,这个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还没发展到能够理解的水平。老师通常会采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分披萨”来植入概念,虽然这样的例子学生能明白,但也会起到先入为主的反作用。以至于就算后面每一年都教,学生还是停留在“分披萨”上。过早学习不但没有体现优势,思维定式还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

    陈懿懿:统一的教材和专业的培训的确是我们的优势,这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系统,课堂教学更加严谨细腻。借鉴于上海数学教学的经验,英国的大部分学校不再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现在和上海一样,班级里各个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分组时,将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起,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共同学习。分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研模式也随之改变。第一次参加项目时,由于英国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因此来听课的教师主要集中在本身就对数学教学有兴趣的教师。而这次在那里上课,听课老师的数量明显增多,两周的教学时间就有500多人次的教师来观摩。

    相信之后通过上海教材的引进,英国的数学课堂也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顾蓉婷:我的英国搭档在来我们学校交流学习时,听了很多节数学课后感慨地说,最欣赏的就是我们的“structure”。另外,我们的老师通常教不止一个班的学生,这也有一个优势。当我在一个班教学时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我会及时反思,并做出调整。

    互相学习

    中英两国在教育界的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英国希望通过引入“上海模式”改善过于偏重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希望提高对学生应有的共性要求,并提高教学难度,以更快提升学生成绩。与此同时,中国基础教育也在汲取西方经验,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权。

    陈懿懿:现在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已经成功完成了四轮。通过两次亲身参与,我发现其实无论在上海教师,还是英国教师身上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我们都在互相学习彼此教育教学上的优点,不断改进自己。英国教师说“Why”这个单词是在我的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样学生们除了要知道问题的最终结果之外,还需要对如何得到这个结果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追问一个why,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顾蓉婷:在他们眼中,对他们最有益的是“为了掌握而教的有效策略,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连贯性,优化教材使用,变式教学”等等。然而,任何一个中国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我们课堂最基本的要求,但恰恰英国对此视如珍宝。他们对我们的这些做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我们心里明白,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所积累的经验与成果了,我们还在研究,还在想办法优化、提升我们的课堂。

    当然,我们的教学这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我们的课堂只有35分钟,学生要吸收比较多的内容,对一小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我们也没有助教,全靠教师一个人协调,有时会照顾不到这类学生。英国虽然教学节奏比较慢,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比较到位,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针对性更强。我们在确保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力求培养对数学有“志趣”的学生。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
海南新使命
非营利组织发展亟待解决两大问题
兵马俑:见证文物外交
如何一子下活满盘棋
城市托育难出路在哪
再见霍金!
乡村振兴路上的第一书记
被贪婪吞噬的灵魂
中式教育出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