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思想文化建设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实践活动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特聘教授 周其森 《 人民周刊 》(

    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高度和发展方向,思想文化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关键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近年来,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薄弱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老思路、老方法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种不适应集中表现为两个转变:一是由与粗放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势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背景的转变;二是由以农民行为改良为重点向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在要求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新常态与之相适应。这是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困难、新挑战。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积极探索,用思想文化建设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将思想文化建设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成功探索出一条思想文化建设化虚为实、常态化开展的有效途径。

    基本做法:将思想文化建设贯穿于农村工作和农民主体生活之中

    思想文化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五年以来,淄川区积极创新,多措并举,在实际工作中,成功探索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实现形式。

    (一)抓学习,提升党员群众思想认识

    一是营造学习氛围。思想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在一个县域之内构建群众的思想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该区根据转型发展的实际,探索出一条“领导带头、专家启发、群众参与”的集思广益之路。区委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创新“开放式”“问题式”“工作化”学习法,用学习统一思想、理清思路。他们筛选出结构调整、环境保护、道德建设等30多个课题,围绕这些课题开办“淄川讲坛”,邀请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学习讲座,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与30多所高校院所、20多名院士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转型升级寻医问药,拓展思路。区里编印《淄川讲坛》口袋书33辑,向各级中心组成员免费发放9.9万册,解决了乡村干部群众急需的思想文化建设材料。为实现思想文化建设制度化常态化,他们建立“星期一学习日”制度,推行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半年一研讨、一年一评比“四个一”学习法,在全区上下营造了中心组“领学”、班子“研学”、干部“践学”、群众“好学”的浓厚氛围。

    二是破除思想障碍。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群众清除思想障碍,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解力。在基层,因为政策理解偏差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上访的事例并非少数。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区着力推动党的政策和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充分发挥政策惠民效应。区里在赵瓦村成立淄博市首家“民生政策宣讲站”,及时宣传最新的惠民政策,让群众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在此基础上,组建起覆盖全区13个镇办、434个村居的“民生政策宣讲站”和2278名“民生政策宣传员”队伍,采取“固定”宣讲、“流动”宣讲、“媒体”宣讲等方式,广泛开展民生政策宣讲活动。组织开展民生政策赶大集、民生政策电视宣讲比赛、民生政策宣传一条街等活动,编印发放《淄川区民生政策宣讲手册》4辑10万册,破解了政策理论宣传工作“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等问题。

    三是破解发展难题。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始终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目的,避免文化、经济两张皮。这是思想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该区摒弃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补课”思维,围绕热点、难点、重点确立思想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实实在在的解决具体项目中遇到的思想理论问题,以此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水平。比如,在聊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过程中,邀请蒲学专家、教授等进行专题辅导,研究制定的蒲家庄古村落保护性开发规划,获省旅游产业旅游规划创新奖。为了实现上级决策全覆盖,区里投资485万元,在全区所有村居安装“小喇叭”5000只,实现了全省首家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早中晚三次播音宣传政策,让群众了解区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并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效应,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在此基础上,区里经过认真学习、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确定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淄川”的工作思路和“持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区特色的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新路。

    (二)育道德,树立崇德向善思想品质

    思想道德是思想文化的核心,培育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现形式。该区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一是“四德”入心净化社会心灵。为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他们将2012至2014年作为“道德建设推进年”,深入实施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四德工程”。通过明白纸、承诺卡、责任状、公益广告牌等形式,营造弘扬“四德”新风浓厚氛围。制作“四德工程”学习包,编印发放《四德讲堂》《淄川好人》等系列丛书,为农民提供精神食粮。组建“四德工程”文艺巡回演出团,赴基层巡回宣讲。利用“道德讲堂”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四德风尚深入人心。制定《淄川市民“四德”公约》《淄川区老年人家庭赡养责任指导意见》,并纳入村规民约、行业规范中,形成广大市民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约定。建设道德教育基地、道德长廊,形成了一批务实管用的道德建设阵地成果,初步培养起公众的道德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培育树立全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三风”入堂净化风气。古语说“一家之不治,何以治天下?”家风家训、行风行训历来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讲话,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巩固“四德”建设成果,从2015年开始,全区上下广泛开展了家风村风行风“三风”建设活动。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印中华传世经典选粹《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系列道德丛书,开设“聊斋大讲堂”“百师大讲堂”等传统文化讲堂,举办“三风”讲座,编印《家风村风行风建设指导手册》。党员干部带头立家风家训,区、镇、村各级干部家风家训率先在媒体宣传展示,并逐步延伸至5万名党员、24万个家庭。村居成立“乡贤理事”,商定村风村训。目前,全区470个村居、143个部门单位、1000余家企业行业普遍制定了各自的村风村训、行风行训。为引领全区家庭美德、行业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榜样”上墙树立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是道德建设的有效形式。该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示范身边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通过群众现场点赞、“海选”、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组织群众评选身边的道德典型,先后分层次分类别表彰区级道德典型3万余名,点亮了群众身边的一座座“道德灯塔”。全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全区所有村居全部实现“村村建榜、户户上榜”。组织编印《淄川好人》《德润新淄川》系列丛书,配发到每个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区镇村三级积极探索建立四德好人馆、好人广场、好人公园等,集中宣传展示道德典型事迹,逐渐形成了“人人学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事都上榜”的良好风尚。

    (三)促文明,以优美的环境改善人的思想面貌

    文明,是文化的优良形态,是良好思想道德的直接体现,又反过来促进思想文化的提升。该区尊重思想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文明行为的引导,促进了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六新”“双创”改变城乡面貌。居住环境直接体现着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和思想状况。全区实施以“新面貌、新风尚、新品行、新生活、新秩序、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新工程”,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配齐配全垃圾收集、清运设施,构建“数字环卫”建设体系,实现对人、车、物、站管理方式的智能化。组织“最美村居”“最美街巷”“最脏村居”“最脏街巷”系列评选,实行群众有偿举报制度等,形成了人人参与文明创建的良好格局。打破“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老套路,探索“统一收集、统一运输、统一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镇村环卫作业全部实现市场化。全区所有农村实现了村容村貌清洁、垃圾统一处理,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古人对美好道德风尚的向往,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理想目标。该区从百姓身边的小事抓起,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制定红白公事“三统一两不准”原则,即统一标准、统一办理、统一时限,不准超标办理、不准私人办理。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每个村居都将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纳入村规民约,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四个村民自治组织。村村建立红白公事工作台账,镇每月一查,区每季一查。明确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标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解决了广大群众“想简办而又不敢办”的思想难题。

    三是文化活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如同经济建设一样,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根本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该区从这个高度出发,从小事做起,把思想文化建设做细做实:采取多渠道筹资、全方位共建的方式,建设村居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道德文化广场,初步形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文化云”惠民工程,采取政府“亮菜单”、群众“选菜单”的方式,设立培训点,开展书画摄影、声乐、戏曲等十大门类的文体培训。扶持庄户剧团等群众文艺活动。以承办全国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组织评奖活动为突破,鼓励群众艺术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广场文化艺术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现在,全区基本实现了墙上有图、空中有声,村村有剧团,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农民思想、开阔农民视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功经验:踏实做好思想素质“大”文章

    所谓思想文化建设,就是围绕思想构建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的活动。由于思想的无形特征导致了思想建设难以把握,难以量化,难以开展。该区的做法突破了这些难点,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虚功实做

    长期以来,思想文化建设往往被称为务虚,表现为时间上“虚”,工作时效性不强;任务上“虚”,内容难以量化;目标上“虚”,评价标准难等。该区坚持项目化、形象化运作,把思想建设工作具体化为“四德工程”“六新工程”“三风”建设等项目,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单位、实施主体、时间要求、资金安排、考核办法等制度元素,通过学习讲坛、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形象具体的工作载体,使思想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把可抓,可视、可听、可读、可想,实现了虚功实做,落到了实处。

    (二)以素质提高为本

    文化繁荣是一个社会安定和谐的象征,思想文化建设程度反映出物质文化建设的水平。而这一切的背后折射的是公众的心态、情绪和思想状况,体现的是公众的思想素质。该区坚持把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途径,立足于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得到了群众拥护。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孝敬老人的多了,诚实守信的多了,社会信访总量、家庭矛盾发生率连年下降。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厚养薄葬成为风尚,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在2016年底全省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全区的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被评为全省县域科学发展先进区。

    (三)目标高远

    思想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是塑造人的“大”文章。这个“大”指的是要目光远大,立意高远。目标高远才能行以致远。该区坚持高起点、大格局、新思路的工作方针,提出宣传思想“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工作目标,多项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孟祥民先进事迹被中央领导批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被中央领导批示为“淄川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省级文明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区、全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省级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区等多个荣誉称号。2017年度全国农村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在淄博召开,与会代表现场参观了该区的月庄、赵瓦等村。该区以思想文化建设统领农村精神文明的经验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赞扬和借鉴。

    启示意义:在内容创新和规律探索上狠下功夫

    思想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时代要求和自身规律。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勇于内容创新,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一)在内容上,要善于寻找“心灵共振点”

    思想文化建设是人的思想培育工作,光靠外部力量不行,必须激发建设主体的内动效应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这是思想文化建设有别于其他物质文化建设的地方。人的思想建设不可能像一座高楼一样,一夜之间可以清除干净,也不可能如同一种社会制度一样,一纸文件可以宣布废止。思想具有很强的遗传性,要实现思想上的除旧布新,必须找到心灵上的共振点,变自发为自觉。当前,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虚化、大化、空洞化的倾向,内容上缺乏吸引力;方法上为建设而建设,缺少逻辑上的支撑和感情上的融合。该区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挖掘当地优良风俗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用百姓世代相传的、耳熟能详的懿行美德来启示、教育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价值认同和参与热情,值得学习借鉴。

    (二)在角色定位上,要坚持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犹如一台大戏,参与各方只有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出彩。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政府犹如编剧,起得是顶层设计的作用;干部犹如导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广大农民群众才是这台大戏的主角。为避免领导干部自编自导自演,广大农民群众成为看客的尴尬局面,该区始终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等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文体小广场、文化大院、文艺小分队等成为思想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群众的踊跃参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在赵瓦村、月庄村等省级文明村,参与思想文化活动的村民占到70%以上;在山区农村,业余参加各类文化建设的比例也由五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36%。

    (三)在形式上,要有行之有效的载体

    所谓载体包括平台、教材和制度三方面。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知识载体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形成的。这个载体分共性化和个性化两种。共性化载体就是我们说的平台,即公共文化场所——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大院等硬件设施。近年来,该区坚持共性平台建设不动摇,这也是他们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该区充分发挥蒲松龄故乡优秀乡土文化深厚的优势,大力建设个性化载体:设立“道德讲坛”“聊斋讲堂”,定期举办讲座并且形成制度;设立思想建设课题,通过项目化管理,将思想文化建设的职能和任务量化为一个个具体项目;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每年推进一个重点项目,并且运用科学可行的管理评价体系,保证了抓一个项目,疏通一个渠道,搭建一个平台,形成一套科学运行机制,使得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气血畅通,运转科学,成效显著。

    (四)在重点上,要契合群众需求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思想全方位。应以农民思想需求为导向,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摸准农民思想脉搏,了解其所思所想所求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该区通过农村有线广播,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实现了群众的参与全覆盖;把道德模范、教师、医生等纳入宣讲队伍,既讲理论、政策,又普及养生保健,满足了群众不同需求。既组织地方剧团下乡演出,又借助网络媒体搭建“文化云”平台,百姓通过手机就能将自己的需求提交给政府主管部门。道德建设则抓住百姓最关心的“孝”字,张“榜”公布,促进了养老敬老之风。紧抓热点,切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全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五)在方法上,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思想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工程,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引领。多年来,该区坚持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形成了宣传思想工作“大合唱”的格局。从县级干部到科级干部和村两委成员,率先签订四德责任状,率先在区内媒体宣传展示各自的家风家训,接受公众监督。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区领导每人挂包一个镇,身体力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该区的经验充分证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千头万绪,繁杂艰巨,只要党员干部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人民群众就会群起相应,新时期农民思想大厦就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巍峨壮观。

让理论永远跟上时代
基层党员干部要练好“三个功夫”
用思想文化建设统领农村精神文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