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传统律所的“无讼”式转型

本刊记者 张配豪 《 人民周刊 》(

    之所以叫“无讼”这个名字,蒋勇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法律服务业摸索出一条互联网大数据与法律服务结合的道路,推动中国的法律服务产业大变革。最终实现“但愿人无讼,何妨我独闲”的美好愿景。

    蒋勇从最高人民法院出来做律师、开律所,是第一次创业;创立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无讼”,是第二次创业。两次创业之后,律所实现了由“小而美”到“互联网+”的完美转型。

    “我现在最大的感触就是时常有人格分裂感觉,因为作为一名律师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习惯,而我正在做的互联网转型创业却恰恰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但是我乐此不疲。”一句玩笑话,也道出了蒋勇二十多年来在中国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深耕、拓荒背后的坚持与付出。

    打造“小而美”的律所

    1994年7月,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蒋勇来到最高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期望实践报志愿时的心愿——做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

    谈起在最高人民法院上班的第一天,他倍感自豪与骄傲的同时也已经开始感到隐隐不安:“第一天,领导就说了,只要不犯错误,基本上大家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安稳下来了,直至退休。”

    天生热爱冒险、探索的性格与相对安稳、循规蹈矩的工作状态渐渐在蒋勇心里展开拉锯战。于是,在还有两年就可以从书记员转做法官时,他选择了离开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他离开最高人民法院开始从事律师工作,2002年底创办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

    那时候北京已经有500多家律师事务所了,要如何在法律服务市场生存发展?这是摆在蒋勇面前的首要难题。

    “通过对律师服务市场的长期研究我们发现,商事诉讼这个利基市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偌大的市场却没有一个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一的律所都没有。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个空白的市场空间。后来我们经过研究过往大量的高端商事诉讼案件,将定位从法律服务→诉讼服务→民商事诉讼,一直聚集到重大复杂疑难商事诉讼。”蒋勇说。

    业务定位和发展战略确定以后,律师事务所的管理思路一下子就清晰明确了。蒋勇律师带领天同律师团队,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化精品律师事务所特点的新发展模式。“诉讼可视化、知识管理与案例大数据、模拟法庭”更是成为天同律所的“三大诉讼法宝”。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蒋勇带领着20多人的“微缩”团队创造了高出业界平均水平的胜诉率,将天同打造成为行业内“小而美”的律师事务所。天同的发展模式也成为中国律师行业中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之一,并在2015年被哈佛商学院收录作为教学案例。

    天同的成功让蒋勇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让他相信自己当初违背家人意愿离开体制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意识到一种使命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行业越来越好。”蒋勇说。

    传统律所的“触网”转型

    要想在一个行业领域持续往前走,往往需要不断预见这个领域的行业痛点,而这些痛点往往被那些默默深耕的从业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经意发现。蒋勇就是这样一个习惯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新思路的创业者。通过多年的行业实践,他清晰地看到律师行业存在的问题。

    “法律行业是个依赖‘人脉’客户的行业,年轻律师或者名气不大的律所发展很难。要想办法让年轻的律师得到更多的培训、掌握更多技巧,同时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战机会。”蒋勇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他每周周末就去全国各地给律师同行免费培训,反响特别好,全国超过5万名律师现场听过蒋勇讲座。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他也开始“触网”分享经验。

    2014年1月1日,他推动建立了一个叫做“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定位于为读者提供诉讼相关的专业文章。让他做梦也没想到,一年以后,这个高度垂直的公众号就拥有了11万粉丝,现在粉丝数量达35万。而订阅用户数中大约有超过15万律师(占全国律师人数超过50%),在同类型公众号中遥遥领先。

    互联网的成功试水,让蒋勇惊喜的同时也让他思考:“再重复上一个十年我觉得意义不大,应该探索一条法律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新路,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错过了肯定会后悔。”就这样,“2014年成为天同的互联网转型年”。

    从2014年5月开始,蒋勇开始组建互联网事业部。他通过多次拜访求教,找来了当时链家首席架构师蒋友毅的加盟。之后整个思路、团队自身的磨合经历了一段时间,期间也推翻了好多方案。蒋勇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好久都没有想明白,产品团队一行人就在龙泉寺封闭讨论了好几天。

    最终蒋勇决定,成立新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8月,蒋勇和两位联合创始人蒋友毅、徐晶一同创立无讼网络科技。无讼结合天同的优势,通过专业内容分享平台、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案例检索工具等,目前已经与超过15万律师建立了紧密联系,并通过对包括4000余万份裁判文书等在内的数据的采集、解构、分析,标定律师专业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无讼结合对法律服务的深刻理解,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防控、日常法律事务处理、纠纷与诉讼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

    2015年4月,无讼获得IDG资本的2700万人民币A轮融资;2016年12月,无讼获得华创资本、IDG资本的1.2亿人民币B轮融资。

    推动法律服务产业“大变革”

    “无讼”一词出自孔子《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而之所以叫“无讼”这个名字,蒋勇希望能够在中国的法律服务业摸索出一条互联网大数据与法律服务结合的道路,推动中国的法律服务产业大变革。最终实现“但愿人无讼,何妨我独闲”的美好愿景。

    无讼诞生的2014年,正值中国司法改革提出,裁判文书要公开透明,要上网。而在2017年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即将来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给司法体制改革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全国政法机关探索司法运行新模式,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蒋勇说:“公检法对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重视和积极拥抱,为司法改革打开了广泛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律师行业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要迎头赶上,为司法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托公司法律大数据基础,在2016年10月的云栖大会上,无讼推出了国内首个法律人工智能机器人“法小淘”。它能够在几秒钟内迅速识别用自然语言表述的法律服务需求,从有过诉讼代理经验的全国30万律师中筛选出合适律师,进一步强化了精准匹配法律服务供需双方的能力。

    “在这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智能在法律行业的应用是IBM的Ross,我们发布的‘法小淘’在人工智能一些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已经超越了IBM的Ross系统,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为全球最领先。我们也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中国的律师行业能够在法律科技方面取得全球领先的位置,超越英美国家的同行。”对此蒋勇无比自豪。

    如今的无讼,已经正式开启企业法律服务。2016年9月,无讼推出了“无讼法务”,依托于“法务云”“律师云”“科技云”,为企业打造可依赖的云端法务部。蒋勇说,“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广无讼法务的业务,希望帮助更多企业,从创业期就实现健康合规运转,而不必再受限于法律服务的高成本和高门槛。”

    如今的蒋勇,比以前更忙更累,但依旧乐此不疲。“我非常激动,真的感觉连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这真的也是我现在经常有的感觉!”接受记者采访当天,他看到一则新闻之后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下半年经济工作七个动向
规划落地,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革命”
传统律所的“无讼”式转型
九天微星:探索商业化太空新经济
花瓣:绽放设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