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罗淑蓉 《 人民周刊 》(

    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子孙们,用严格的家教规范家人的行为。

    家风,是家庭的传统、规范及习俗,是上辈人对下辈人的言传身教。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人的心灵,塑造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朱德在继承优良传统家教家训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

    传承优良传统家训  树立家人价值观念

    在中国的传统中,家庭往往传承着祖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立业的一些教诲。这些祖训,往往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朱德得到了祖训的教育和引导,又根据时代需求,对这些祖训进行了传承、创新和发展。

    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劳、朴实的农民,朱德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终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把十几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虽然贫寒,但全家和和顺顺,尊老爱幼,深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尊敬。

    朱德的父母都是秉性和厚,为人忠耿,侍亲孝,持家勤的人,他们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由于地主的残酷剥削,尽管一家人辛勤劳作,但仍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朱子家训》的引导,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养成了勤俭廉洁的好习惯,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朱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母亲钟氏。他曾深情地撰文追忆自己的母亲:“母亲是个好劳力。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这样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到了老年,仍然热爱生产。”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朱德从小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一生俭朴、热爱劳动是钟氏为朱德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严格遵循家教  规范家人行为

    朱德在遵循和传承祖辈家训的同时,还以无产阶级优秀分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子孙们,用严格的家教规范家人的行为。

    朱德对子女后辈的培养非常重视。他特别强调,要把子女后辈培养成革命事业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权”。他对后辈说:“要尽到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937年9月,朱德在给四川亲属的信中写道:“那些希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他还说:“我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这是战争年代朱德对亲人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他一刻也没有放宽做人做事的标准,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朱德的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把朱德的三孙子从海军青岛基地某部调到北京,以便照顾。朱德知道后,极不高兴地说:“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贤孙!哪里来的,还应该回哪里去!”当朱德得知他的二外孙分配到工厂工作的消息后说:“当工人好啊,就是要当工人农民。不要想当‘官’,要当个好工人。”

    朱德从不居功自傲,他严格教育后辈要做平凡的普通群众,绝不允许子女后辈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享受特权。在朱德看来,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变质的开端。

    在领导干部子女用车问题上,朱德从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朱德对家里的所有人都严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车上学,无一例外。就连他的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朱德告诫子孙们,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要求他们不要贪图享乐,要靠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朱德的教导下,他的子孙们都在最基层的普通岗位中,靠自己勤奋劳动,过着俭朴的生活,并没因为是朱德的后代而享受特殊的待遇。朱琦从部队转业后,到石家庄工作,先在铁路机务段当练习生,后又成为火车司机。有一次,朱德坐的专列正好是朱琦当司机,朱德便在车厢中接见了他,并给予了鼓励。朱琦始终牢记父亲的教导,勤勤恳恳地工作,在铁路部门一直工作到病逝。

    培育良好家风  塑造家人思想品德

    朱德对家人立下的规矩,不仅要求子孙们做到,自己也身体力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朱德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始终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倡导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他说:“我们要怎样才能把我们的家业创立起来呢?要靠勤劳,还要靠节俭。勤俭是我国劳动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俭,成家立业’的格言,现在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和贯彻执行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青年受到资产阶级享乐思想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过去的艰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朱德指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现象”,“对于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也应该加强勤俭教育,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的少年儿童,这方面的教育更为迫切需要”。

    闲暇时,朱德往往会带领孩子们挖土种菜,让他们养成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朱德也从不允许孩子们乱花钱,他们上小学时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并一一记账,朱德还经常检査这些开支。孩子们参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轻易给他们买什么东西。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一条补了又补的衬裤,上面有17处补丁,无数个小孔。还有一张白麻纱贴花床罩,一边已朽烂,罩面上有6处补丁,这张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后来,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这张床罩总是破了又缝,缝了又补。这些补丁还是朱德的儿媳妇赵力平缝补的。如今,这两件物品陈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以此教育更多的人保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朱德认为,共产党员和其他人一样,都应遵循养亲教子的古训,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的同时,在生活中应给予家庭成员无微不至的关爱。

    朱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里,受长辈的影响形成了尊老爱幼和亲情孝道的良好习惯。在驻防泸州时,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活,以尽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战争爆发后,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竟然身无分文,连救济困窘中的母亲、寄钱尽孝的能力都没有,他只能悄悄地写信向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

    后来,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对生身母亲的爱,升华成对祖国母亲的爱,这就是对家国的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儿女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工作中,朱德将孙子、外孙接到身边抚养。为了报答家乡亲人当年支持他读书和革命的恩情,他把老家亲属的孩子接到身边抚养,目的是为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把他们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十几个孩子的到来,使朱德家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京东为何要颁文学奖
“二次元”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周恩来与书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每英亩2美分,美国购买阿拉斯加
古代成都的水系与植被
紫禁城的消防史
启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中国原始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