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周恩来与书

秦九凤 《 人民周刊 》(

    周恩来的家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香世家,周恩来很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投身革命、领导国家建设期间也都与书有着深厚的情感,并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和运用书本知识。

    周恩来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

    1946年9月,周恩来在南京鸡鸣寺曾3次接受美国当时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的采访,周恩来对李勃曼说:“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周恩来这么早的阅读能力是哪来的呢?按周家祖训,男童长到5岁即入家塾馆读书、写毛笔字习颜体。周恩来在出生8个月时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为子,不久小叔父就去世了,小婶母陈氏是位受过教育的女性,在周恩来牙牙学语不久后,陈氏就超前教他识字了。后来,陈氏又怕周恩来在院子里和别的孩子戏耍时有闪失,干脆把他关在房中,直到能上家塾馆时为止。

    幼儿认字久了,难免会觉得枯燥和倦怠,陈氏便给儿子讲故事、说笑话,提高周恩来明辨是非、爱国爱家的思想和能力。可以说,周恩来是先听母亲陈氏讲述《西游记》而后再读《西游记》的。

    在陈家书房,他读到了《醒世恒言》

    1908年夏天,周恩来生母万氏辞世后,嗣母陈氏的肺结核病日渐沉重。陈氏自知自己来日无多,就对周恩来提出想回一趟娘家宝应。因为她的侄儿、周恩来的表哥陈式周博学多才,也懂中医医术,陈氏想让侄儿给看看病。于是,周恩来就跟着陈氏一起坐上小木船顺水扬帆,来到了宝应水巷口3号陈家。

    陈式周比周恩来大16岁,他是清末秀才,清废科举后在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上了通州师范学堂。陈式周的国文造诣很深,他家的藏书也颇多。后来陈式周在上海时曾担任《申报》编辑和李鸿章家的家庭教师,教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学习国文。

    在陈家书房,周恩来先后读了明朝末年冯梦龙纂辑的《醒世恒言》,《天雨花》《西厢记》等书籍,还读了《绣像施公案传》等书。周恩来记忆超群,读了这些书不仅能记得书中情节,还能熟知书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

    在龚家书房,他读了《天演论》《革命军》

    1908年的夏天和冬天,周恩来先后失去生母和嗣母,不得不带着两个更幼小的弟弟返回淮安城驸马巷周家老宅。酷爱读书的周恩来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内心十分苦闷,就向八叔周贻奎和八婶杨氏诉苦。周贻奎就让杨氏到家在东岳庙附近的龚家请周恩来的表舅龚荫荪帮忙,让周恩来到龚家塾馆寄读。

    龚荫荪是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由于其父龚怀朴担任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钱谷师爷(相当于县级的财税局长)多年,家境殷实。龚荫荪在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开设有多家书馆、书店,家里也藏有大量进步书刊和报纸,一直是秘不示人。他见周恩来好学上进,又能博闻强记,十分喜欢,不仅允许周恩来在家塾馆寄读,还破例允许进他的书房读书。

    在龚家藏书房,周恩来第一次读到了《今日中华》等进步报纸,也先后读到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

    在东关模范学校,他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1910年春,周恩来“应伯父召,趋辽东”,先到铁岭银冈书院,继而到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东关模范学校有一位教国文、历史和地理的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极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当年,因为在山东济南高等学堂从事反清宣传遭清政府通缉而流亡关外。他原名高守铭,到东北后,常用的名字是高亦吾。

    周恩来进入东关模范学校五年级丁班时,刚好高老师是班主任。周恩来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高老师觉得周恩来是个懂事明理、人小志大的孩子,是他“执教以来碰到的最好学生”。

    周恩来是个插班生,他并没有学习五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他在课堂上用心听讲,课间、课后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课余时间抓得也很紧,尤其注重和喜欢课外阅读,这是他在淮安老家就养成的好习惯,因为课外阅读可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周恩来课外阅读涉猎很广,除了中国文史类经典名著外,刚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数学、理化和博物等自然科学书籍以及中外古今的军事著作,都成了他十分喜爱的读物。

    他读书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理解和消化。课间常见到周恩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他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有时还向老师求教,找出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周恩来小小年纪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那时,他的四伯母杨氏每天给他10个铜钱,让他中午可以在街头饭店吃一顿饭。周恩来舍不得到饭店吃,只花一两个铜钱买上两块烧饼,就着学校免费供应的开水就把一顿午餐应付过去了。余下的钱,他除了买些文具送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外,还订了一份《盛京日报》天天阅读。1958年12月31日下午,周恩来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及其夫人莫尼克公主,在南京中山陵意外遇见淮安新城的青年女学生曾树英时,还说:“我像你这么大年龄时,就十分关心社会上的事了。”

    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周恩来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向老师请教的问题也越来越广。高老师清楚地记得,当他在课堂上讲解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时,他看到坐在前排的周恩来泪流满面、悲愤填膺。这使高老师对周恩来更多了一层看重。以后每遇阴雨雪天,高老师干脆留下周恩来。晚上,高老师批改作业,周恩来完成作业后看书,然后师生同床而卧,纵论国事,谈古道今,直到两人睡着为止。

    在日本,他读到了《社会问题研究》等书,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

    在留学日本期间,周恩来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涉猎很广,尤其是对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京都大学经济学教授河上肇的著作,周恩来特别爱读,先是读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所编杂志《社会问题研究》出刊后,周恩来便成了这本杂志的热心读者。

    据有关资料记载,1918年,周恩来留学日本一年多,每逢寒暑假回国探亲时,他的行李中总捎带着河上肇的著作。当时,周恩来住在同学吴瀚涛在东京的租住房里。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大量地学习并接受了河上肇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为了国计民生,

    他读了许多必须要用的书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开始了日理万机的工作。由于工作太忙,看小说竟成了他的奢望。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内,周恩来整整放了两架子书,这些大多是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书籍。

    1949年和1950年,淮河涝灾严重。尤其是1950年的大水,使皖北、苏北(当时安徽、江苏都还没有建省)7000多万人逃离家园,洪水夺去了成千上万条生命。毛泽东、周恩来在看了灾情报告后都流下了泪水。毛泽东为此挥毫写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随即交给周恩来治淮的任务。为此,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政务会议,并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批准开挖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条人工大河——苏北灌溉总渠。在与水利专家们讨论这条河的走向时,周恩来特意让自己分管农业的秘书杨纯去图书馆借来一本《山阳县志》。

    周恩来的家乡淮安县在明清两朝时都叫山阳县,直到民国3年废府存县时,“山阳”这个县名因与陕西的山阳县同名才改为淮安县。周恩来这时候要看《山阳县志》显然与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关,因为他要运用自己的知识选择一个更为合理,更能发挥排水、灌溉和航运等综合作用的走向,以造福亿万人民。

京东为何要颁文学奖
“二次元”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周恩来与书
朱德的家教和家风
每英亩2美分,美国购买阿拉斯加
古代成都的水系与植被
紫禁城的消防史
启功: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中国原始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