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观点

《 人民周刊 》(

    良好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刘娟

    一、以“和”为贵,铸就大学生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朴实的写照就是“和睦”。“和睦”的理念渗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中,成为维系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关系的精神支柱和处事习惯,成为一种风俗传统和行为美德。在当代中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就守护了中国传统的“和”精神。既要在家庭内部成员亲情培养的过程中形成共同尊重、相亲相爱、和睦礼让的行为美德,又要在社会群体交往中以阳光心态看待他人,从积极的态度肯定他人、尊重他人,在群体之间传递友爱信息,并予以相互帮助。最终将“小家”的“和睦”整体思想引申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形成“大家”的“和谐”集体观念。

    二、以“德”为根,厚植大学生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德性”之于人类,是人性存在之根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具体而言,可以开设《中华历史名人家风解读》《中华优秀家风漫谈》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了解优秀家风的价值内涵;开展当代模范家庭家风宣讲会、学生家长家风分享座谈会以及以家风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征文赛、辩论赛、演讲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优秀家风的价值意义。

    三、以“规”为鉴,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的行为养成。家规的传承与塑造承接着大学校园里的舍风、班风、校风。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承担了“家”的角色,家风家规的传承与建设能推动舍风的培育与养成。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把家庭环境中所浸润出来的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延伸到大学宿舍,形成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宽容相待的优良舍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落实、落小、落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  冯刚

    增强法治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充分发挥法律规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一方面,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本身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需要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保障,以让工作持续推进,以让成效不断深化,进而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中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坚持德育为先,推进法治教育,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青年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性工程,要把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融入日常教育各方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大力推进普法教育,创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多种形式推进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促进法治观念的养成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要健全法治教育考核制度,将法律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加强道德引领,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不断增强大学生厉行法治的道德底蕴,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日渐多元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成长需求,准确把握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有效载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科学性,彰显实效性。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各行各业先进模范校园巡讲等活动,发挥大学生年度人物等青年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人民日报》  阮一帆

    强化人本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中要牢固树立人本意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准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并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出具体的、历史的批判分析。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把握我们党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

    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关节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以求真务实、创新创造的学术精神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此外,还应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灌输与互动、继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上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探索和解答新的研究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合理的理论阐释、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强化实践意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需要树立实践意识,坚持实践第一。一是研究的问题要来源于实践、“接地气”,而不能局限于书斋和“象牙塔”,也不能过分专注于理论思辨;二是要通过研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而这些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研究的实践问题,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理论源泉;在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育对象学习、工作、生活实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源头活水。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

    《解放军报》  方永祥

    公信力来自于真理力量,只有真理才最能说服人。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见真理是多么具有力量,又多么为人们所需要。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都以真理性为基础,谬论是一刻也站不住脚的。为此,必须扎实搞好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官兵在掌握科学立场观点方法中,感悟科学理论的实践威力,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公信力来自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说到做到才能让人信服。政治工作不仅看“说功”,更要看“做功”。首先,教导别人相信的自己要真信,做到口从心出,而不是阳奉阴违、心口不一。其次,要说到做到,教育别人怎么做,首先自己带头怎么做,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其三,要处处带头做好表率,吃苦受累的事干在前,危难时刻冲在前,用模范的力量鼓舞人、激励人。

    公信力来自于直面现实问题,空洞说教只能使教育变成空中楼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紧抓住官兵的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做,才能点准穴位,敲准鼓点,如果漫无目的地泛泛而论,只能成为过眼烟云,不可能走进官兵的心灵。

    公信力来自于寓解决思想问题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效果。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思想问题既需要通过提高认识来解决,也需要通过办实事来解决。比如有的战士遇到家庭涉法问题、经济生活窘迫问题,以及个人健康问题、婚恋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比较现实和具体。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要以实际行动,帮助做一些诸如法律咨询、申请困难补助和求医问药等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  唐兴

    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的道理。教育内容要有亲和力,一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吸引人和塑造人。二是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现实问题。三是内容要进入生活世界,要有温度,有人情关怀,使受教育者从心灵深处去思考和接受。

    在教育方法上,既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则,又重视精神的交流与心灵的融合,实现共鸣与共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落地生根。

    在教育载体上,既要重视传统载体的运用,又要注重利用新兴媒介,搭建起开放性、时代性、互动性的平台。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拓展其教学内容,增强育人育德的吸引力。要从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遵循教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教学更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用好新兴媒介这一新载体。微文化背景下,现代媒介的运用使信息的传播更方便快捷,人与人的互动更灵活时尚。教育者的话语要有亲和力,要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机智幽默,做到学理性与通俗性的统一、灌输性与感染性的统一、意识形态性与现实利益性的统一。

    在教育情境上,既要创设认知情境,又要有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获得感动、受到启迪。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包括集体学习情境、认知情境和氛围强化等多个方面。增强教育情境的亲和力,就要以“认知情境”为突破口,强化体验情境,让教育对象在情境中参与、体验、感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

    在教育者上,既要理解、尊重、接纳学生,又要围绕、关照和服务学生,通过提高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青岛大学科学教育学院  张作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系统而独具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它重视伦理价值取向,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和宝贵价值,也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在教育目标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这与儒家“文质彬彬”的“君子”教育培养目标有不少共同之处。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文化中也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内圣外王”被中国古人视为最高的人生境界。“内圣”是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外王”是以德治国,而为了“治国”必须“修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积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教育方法上,传统文化强调“慎独”和“自省”,注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的修身之道。高校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时,应培养其自律意识和道德反省能力,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内驱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求二者最佳结合点和实现途径。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其次,要提升教师素质。最后,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大力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互联网+”为平台,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时刻影响熏陶学生,帮助其成长。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结构

    重庆文理学院  李才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协同达成的。因此,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内部结构,是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轭效应”的关键。

    优化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第一,课堂与课程。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现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第二,课堂与学生。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融通的目标。第三,学生与课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育者影响的客体,而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课程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学生与课程间协同促进的目标。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学校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和主要场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导力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整体育人的新格局中,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接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按照教育总体目标的要求,规范各自的教育行为,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为大学生终身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  戴冰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从全局高度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大学生、帮助大学生,使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坚持以“四个自信”为精神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以更好地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现象,坚定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明晰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群众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是要将科学的思想转化为内心信条,进而筑牢信仰。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会自发产生,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实践才能逐渐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并内化产生信念。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品格,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要求大学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现实、走向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致知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青春梦指明了方向。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