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小马云”范小勤:与名人撞脸引出的扶贫考题

《 人民周刊 》(

    人物简介

    “小马云”本名范小勤,2008年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石马镇。因为长相酷似马云,被拍摄视频上传网络之后,范小勤无意间走红;又因被传“受马云资助”,他连日来持续成为焦点。

    舆情要点

    与马云“撞脸”走红

    2015年上半年,江西吉安永丰县严辉村一名村民从外地回家时,发现范小勤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竟然长得十分相像,他将范小勤的照片上传至网络。马云本人曾在微博上回应“乍一看到这小子,还以为是家里人上传了我小时候的照片,这英武的神态,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照镜子啊”。

    范小勤家境贫困。59岁的父亲是普通农民,命运非常不幸,20岁时,他在山上被竹叶青毒蛇咬伤导致右腿截肢。母亲现年34岁,她打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左眼被牛角戳伤失明,只能做简单的家务。奶奶患老年痴呆症。范小勤还有一个哥哥,全家收入只有政府给家里四口人每人每月180元的低保,以及3亩地的收成,家里间或有些政府的扶贫补助。

    2016年11月初,再次有当地村民回乡,并给他录了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将其双亲残疾、家境贫困的情况公之于网络。11月8日,网友“点点寒冰”接力,他发了条微博“网红小马云家境贫困未上学”。该网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在11月8日发微博,是因为接近马云的“双十一购物节”,紧贴热点。尽管其微博写的“未上学”与事实有出入,但此事经主流媒体报道后,范小勤一下子成了网红“小马云”。

    在网传马云要资助其上大学之后,范小勤不但在网络上走红,现实生活的平静也被打破。11月18日,他出名后的第十天,到严辉村探望“小马云”的人络绎不绝,据邻居介绍,每天都有十几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来四五十人。有人捐款捐物献出自己的爱心;有人专门跑来做网络直播,想借机把自己炒成网红;有商家希望借助“小马云”的名气,蹭热点开展商业活动;有公司自称是公益志愿者,要带“小马云”去大城市募捐。

    而对于“马云资助范小勤读大学”这一说法,11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开回应:这不是笑话,是沉重的现实,“我们社会还有那么多未脱贫人群,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让人深思和焦心。解决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生活费用不是很难的事情,但要解决千千万万的贫困儿童生活学习困难就需要唤醒更多的力量,为今天这个现实做更多系统的努力,给这成千上万留守儿童一个敞亮的未来……”关于是否资助“小马云”读书,阿里巴巴一名内部人士表示,“态度都在上述回应里,没有写进去的事情就是不存在的。”

    因范小勤而发生变化的不止是他们一家。由于这两天到访的外地人太多,村里的干部不得不组织人力在前往范小勤家的必经路口值班,了解来访者的来意,并时不时到范小勤家确认其是否安全。

    外界的关注让范家生活有了改变,范小勤的饭菜不再只有咸菜和辣椒,还多了肉和新衣服,有了新玩具。同时,村里传言不断:范家发签了商业合同,还请了经纪人,得了十几万元捐款,马云要资助他儿子读大学……范小勤的父亲否认这些传言,称就得了不到2万元捐款,更希望孩子能认真读书,“起码将来能当起一个家”。

    媒体评论摘要

    《人民日报》:正视“小马云”提出的脱贫考题

    事实上,人们关注“小马云”与马云的网络相遇,更是在关注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不同社会标签。如果没有网络,“小马云”也许永远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他和马云的命运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不会相交。正是无远弗届的网络,把贫穷的村庄与知名企业家联系在了一起,把贫穷与富裕、乡村与城市、封闭世界与网络空间等反差强烈的元素联系在了一起。“小马云”的走红,实际上是网络向这个社会发出的提醒:农村和城市从来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小马云”代表的农村儿童与贫困群体,同马云代表的城市人群与富裕群体,从来都是命运相连、息息相关。

    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我们要进行的脱贫攻坚,是天覆地载、没有死角的脱贫。随着舆论热点的漂移,“小马云”也许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请别忘记他身后的贫困儿童,并把爱心转化为行动,为更多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法制日报》:开发“小马云”商业价值当心触法

    对未成年人,我国的法律还明确规定了保护的责任主体,监护人、学校老师以及各级政府组织、司法机关都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现在随着“小马云”的意外走红,各方面也都加强了对他的保护力度。他的父亲每天要接送他们兄弟俩上学,基层政府也加大了对“小马云”的关注,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带走“小马云”。

    当然,这只是对“小马云”保护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无端受到过多的媒体关注和一些闲人的骚扰显然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一些人或者一些企业打着“关心”的旗号每天去搅扰一个孩子平静的生活,会给他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混乱,从保护的角度出发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更为有力的措施,以减少这种骚扰。

    《新京报》:放过“小马云”,他还是个孩子

    他们炒“小马云”,却无关对范小勤的关心,只是在对他进行传播层面按需定制的“编码”:把“小马云”的长相与贫苦家境,糅合成某种为公众好奇心与同情心量身定制的大众谈资,也根据爆款特质来提炼被消费的潜力,将他转化成奇观社会里的奇景,借此收割“注意力经济”。“小马云”对他们而言,岂止是马戏团里的猴子,更是“秃鹫心”下的猎物,他们急着榨干“小马云”身上那可利用的价值。

    比起如潮涌而至又如潮落而去的社会关注,“小马云”需要的更是制度化、长效式关怀;比起因“脸”而得的物质援助,他也更需教育等层面的帮助。报道里讲到,有慈善人士已资助“小马云”的学业,这是好事。也更希望,这类帮扶是救济制度完善后的普惠,是精准扶贫下的必然,而不是跟名人撞脸后的侥幸。

    网民评论摘编

    @你的时光会唱歌E:希望社会各界能本着让孩子应该健康快乐成长的心。商业的熏陶不该破坏一个孩子的童年,破坏一个本就贫穷的家庭。希望能以好的角度去帮助。

    @普罗旺斯的春天少了你:凭借一张脸,合影,注册商标,开网络直播……又有多少人是正真关注到小孩的未来,可笑。如果是真关心,请拿出行动来,别整天嚷嚷,唯利是图。如果一声“我是小马哥”,能给小孩带来利益,所谓的“帮助”将会给小孩带来变了味的世界观。他还小,请适可而止。

    @萌仔Freeman:不是每一个贫苦的家庭都能有一个长得像“马云”的人。如果天底下所有的贫苦穷人,都需要被曝光,都需要长得像某人才能脱离苦海,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VANWILDERMA:能改变一个贫穷孩子的一生,有什么不好的?没有炒作,没有网络,也许这孩子会一辈子不幸。

    @陆锡鑫:如果“小马云”因此能得到资助,也不失为一件善举。当然,以消遣的方式吸眼球、搏出位的假慈善则需要谴责。一句话:留下钱,放开人。

    舆情点评

    走红之后,范小勤家几乎成了秀场。尽管其中不乏真的爱心人士,主播、商家夹杂的各种目的却与关心无关。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几乎成为直播和炒作的道具,被榨取利用价值,无疑是一种伤害,但人们又同情他的境遇、希望他得到帮助。这正是人们看到“小马云”的生活有了改善,心里仍不好受的原因。

    范小勤因为与名人“撞脸”,获得了改变命运的希望。网络热点消费来去匆匆,可以想见,一旦网友和炒作者的热情不再,范家就会重归平静,暂时的改善很难可持续。在他之外,还有更多与名人无缘的普通贫困者,这是一道扶贫考题,在帮扶的同时要尊重他们的尊严,更需要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          

    (《网络舆情》副总编辑  张焕)

“小马云”范小勤:与名人撞脸引出的扶贫考题
古巴的“后卡斯特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