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拼娃时代”,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安放

本刊记者 刘泽宇 《 人民周刊 》(

    自1998年北京推行小升初免试入学以来,北京市的小升初,一直坚持“公平”“就近入学”的原则。“提前点招”“把竞赛证书当入学依据”“合办培训班”等行为,被明文禁止。

    由于随机派位的中学良莠不齐,以致于在暗处,以奥数成绩、竞赛证书为依据的选拔方式,成了北京部分小升初家长的“救命稻草”。

    于是,在课业之外,孩子们踏上日复一日报班、刷题的征途。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负担。对他们来说,这是能逃离“随机派位”、主宰自己未来命运的重要办法。

    长久生活在海淀区,每逢周六周天,都可以看到很多背着吉他、画板的孩子。他们大多步履匆匆,满脸倦容,少了青春年少应有的活力,少了享受周末生活应有的闲适。他们像“赶趟”一样,出了这家辅导机构,又进了那家艺术机构。在学校减负的同时,家长却一再给学生“加正”。今天,我们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拼娃时代”。

    新浪教育在几年三月份曾经刊发《北京的无奈:海淀区拼娃是怎么拼的》一文,引发舆论热议。文中有一位家长提到,自从由北京朝阳区搬到海淀区以后,家里刚上小学的儿子每周要上30多个小时的课外班,除了钢琴、围棋、国际象棋、足球等兴趣班以外,还包括三个机构的5次奥数课,三个机构的5次英语课,以及三个机构的3次语文课。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课外班都是孩子主动要求报名,即使再累也不肯放弃。近年来,应试教育遭到不少人的口诛笔伐,但不可否认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海淀区被“誉”为该市的“应试教育基地”,激烈的学习竞争压力闻名已久。在海淀参加各种培训班,也可说是一种“风气之下”的主动选择。只要有人在,竞争就在;只要有考试在,应试也就存在。那么,既然家长和学生自身有强烈的诉求,则其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白热化的竞争,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不必诿过于其他。

    这种“拼娃”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家长、老师和教育部门,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是值得我们调查和关注的现实问题。

    1. 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1月4日晚上,已是8点多,在海淀区复兴路上的一家艺术辅导机构门前,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郑先生。对于让孩子参加艺术培训,郑先生并不讳言:“现在大家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是全面教育。俗话说‘艺不压身’,多学点东西,以后到社会上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更何况,咱们的起跑线本身比人家靠后。”郑先生老家在江西赣州,多年前他随老父亲来北京打拼,最终买了房落了户,但是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北京的起点很低,因此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和郑先生相比,某些的家长让孩子参与兴趣班的目的则更为单纯和直接。在中关村中学附近,记者见到了小昭(化名)和他的家长赵先生。赵先生称,小昭每周除了正常的学校上课之外,还有学习钢琴、舞蹈、绘画,另外他最近还准备给小昭延请一名英语家教。至于为何让孩子如此“辛苦”,赵先生说:“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单纯的学历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同样的学校和学历,如果你的孩子会的东西更多,是不是竞争力更强呢?”据了解,目前小昭的钢琴已经过了8级,还举办了一次小型画展。

    2. 教师:应该遵循孩子的兴趣

    对于教育“拼娃”时代的到来,一些教师则表现出了与家长迥异的观点。北京市育英学校年级组长陈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盲目为学生选择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而根本无视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式,是粗暴而且愚蠢的。可以说,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不仅无法获得全面性的提高,甚至可能形成极强的逆反心理,对包括学习在内的很多事情会完全失去兴趣。”

    与此同时,陈老师也表示出了对家长和学生的同情。他说:“今天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而且素质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深入开展。但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为学生最终还是要通过‘一考定终身’来完成一个自我身份的转变。家长为学生报种种辅导班、兴趣班,其实正是这种应试教育焦虑心理的折射。”

    首师大附中特种教师王开选则认为,海淀区这种“拼娃”式的教育,本质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因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情况下,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享受不到,那么家长和学生就必然会追逐这种教育资源,最终就导致了各类辅导班和兴趣班的繁荣。”

    3. 教育部门:“拼娃”教育的影响

    2016年1月1日,我国开始正式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外界认为,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新生儿人数的增多,教育资源会更加紧张,这必然会在客观上加剧“拼娃”式教育的发展。针对这种担忧,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

    “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它其实是两个问题。首先,二胎政策是否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近日,网络上有一篇公开报道,名为《人口雪崩  中国剩余水平已是全球最低  没有之一》。这篇文章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2015年的总生育率仅为1.05。这个数据低于世界银行最新的2014年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换句话说,中国的生育率已经跌至冰点,是全球最低的国家。如果是这样,那么未来新生儿是否会持续增加,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进一步紧张就不言自明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教育拼娃。其实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与家长的财力有关系。北京的教育成本有多高,我想就不用赘述了。所谓的“拼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些经济能力相对较好的家长,将手中的钱用于“投资”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投资”是针对孩子的,而非针对某个行业。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拼娃”也往往是有心无力的。所以说,这可以看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行为。就好像很多家长有钱之后,他也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

    那么,未来在这种“拼娃”趋势下,一些课外辅导机构或者艺术机构,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呢?

    北京市教委工作人员称:“这个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比如近10月31日,教育部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三审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草案,增加规定:‘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全部用于办学。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依照《公司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分配。’此法将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当然,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还没有出台,但是可以看到,传统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构等,势必会受到这种政策的影响,而且很有可能被禁止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所以说,“拼娃”可能会加剧课外辅导机构、艺术机构的发展,但是政策则是决定性的。”同时,该教授提出,如果这种政策实施,那么很多家长在学生教育方面,将面临“有钱无处花”的境地,这也是自己最近密切关注的事情。

国内要闻备忘录
两岸热议“习洪会”
破局“绿色快递”需多方合力
“空巢青年”,你们好吗
“拼娃时代”,我们的教育该如何安放
国际要闻备忘录
俄罗斯靠什么熬过经济严冬
西方民粹主义缘何来势汹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