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 人民周刊 》(

    正如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在谈及家风建设对孩子教育重要性时所言: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实际上,家风教育不但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对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而言也有着独特的价值。家风家训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了道德力量。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若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能够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把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不但能够润泽家庭,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弘扬家风文化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让家风家训变成死板的“教条”,而应在继承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了成功的实践。

    老区的革命家风

    在延安黄龙县柏峪乡石砢村盘龙寺戏台遗址内的墙壁上,完好地保存着抗战时期一首抗日诗:“壮士生在国难秋,抛弃寸土即是羞。纵马踏破东洋岛,重新安排新亚洲。”70多年过去了,这种胆识与魄力,这种为国为家的情怀,依然在延安这一革命圣地繁衍生息。

    在革命老区,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太多太多。他们把军魂作为人生准则,把纪律、规矩当成了自家家风一代一代地传递。“住在部队大院里,把家当作指挥所,用部队军事化的标准要求我们。”24岁的小伙儿这样说道。仔细询问才知道,小伙子的爷爷曾经是一名老兵,虽已过世,但传递给自家孩子们的是永远不会退却的军魂,也是他们家的家风——纪律与规矩。

    当年,为了更好地提高军队素养,当地开展了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经过近一年战斗锻炼,军队政治觉悟和战斗素质得到空前提高,为今后战争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这样的纪律与规矩,则成为当今老区的家风,代代流传。

    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推荐、评选、表彰活动,带来的是更加贴近现实的新时代的好作风。多年来,黄龙县组织道德模范巡回宣讲、设立善行义举榜、设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组织、网络开设“黄龙好人榜”等活动,促进了新风气的形成。延安精神正促动着每一个老区人奋发图强。

    “颜氏家训”孝悌家风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这是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文句,在蒙山之阳的村庄里,这些古训已经被传诵了1400多年。 

    颜氏家族经过上千年发展,名人辈出,更有《颜氏家训》成为中国家训之鼻祖。颜氏家族的发展与其以孝治家、德孝先行、重视教育的家训分不开。颜含的“孝悌”典范,杲、真二公的爱国思想、民族气节和“颜体”书法艺术,不仅为临沂当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而且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县作为颜之推的祖居地,琅琊颜氏家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深受《颜氏家训》的影响。“我是颜真卿第三十八代嫡孙,我们颜家的《颜氏家训》是中国家训的鼻祖。”颜廷瑞介绍说,盛放家谱、家训抄写本、印刷本的箱子是他最宝贵的东西。他把手抄本《颜氏家训》翻看了无数遍,每每翻阅,仿佛听到父辈的谆谆教导……  

    提起颜氏家风家训,76岁的颜廷瑞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经常给他讲的颜含的故事,“父亲生前给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颜含的故事,现在我也经常给子孙们讲。孝是一个人的根本,我们家族不允许出现不孝之人。”颜廷瑞说。虽然他现在不住在孝悌里,但每年他都会带着儿孙前来观瞻。

    “琅琊古镇,孝悌之乡”,立足于这个定位,方城镇正全力打造以“天下第一孝”为主题的文化特色示范镇。围绕“颜氏文化”修建了孝悌里、鲁公庙祠等多个景点。同时,加大颜含“孝悌”和“颜体”书法艺术人文遗产的传承教育,使颜氏家风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家规家训成人生信条    

    《牛占奎家训》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家训。在这部家训中包含“家劝十则”和“家戒十规”两部分内容。伊金霍洛旗的儿女们,通过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告诫牛氏子孙做人的道理,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

    伊金霍洛旗不仅风景宜人,而且在优良家风、民风的带动下,形成了催人向上向善的文明乡风,全旗7个乡镇、138个嘎查村积极开展“好家风”“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等评选活动,让先进典型在伊金霍洛旗的土地上遍地开花,用典型人物的家风家训、优秀事迹教育身边人、引导身边人。

    比如阿勒腾席热镇刘璟怡的家训“以孝顺为基础,以勤劳为瓦砾;筑友爱之家,建和谐家园。”札萨克镇温慧敏的家训“和美互爱共思进,教子孝长传接人。”……这些家风家训都是各个家族对家族发展历史的总结,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蘸墨饱笔纸上游,华章叙情龙虎渠。口里遭灾口外行,跑青牛具谋生存。勤劳朴实西口人,蒙汉融合建友情。”这是龙虎渠村乡土人才马婵华编写村史顺口溜的一部分。龙虎渠村2015年组织当地知晓村落发展历史的老人和曾经在村内工作的相关人员,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议主持召集座谈、回忆和走访、调查等形式,整理编写了龙虎渠村村史,把乡村的发展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流传于后人之中,利用村史凝聚民心,培育醇正民风。

    “村史的编写有利于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让后人知道祖辈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勤劳奋进,让这朴实的家风、民风世代相传。”参与村史编写的金斗林老人说。

    土楼楹联上的家训

    坐落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是龙岩永定客家土楼的代表之一,由洪坑林氏21世孙林逊之设计,建造于1912年,历时5年建成,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振成楼以其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200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土楼,镌刻在各家门框之上的楹联,格外引人瞩目。

    站在振成楼的大门口,迎面清晰可见:“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八个大字。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佑周是这样解读这副楹联的:“这副楹联,将楼名‘振成’两字嵌入联首,不仅表达了楼主对上祖的敬重和纪念,更是教育子孙后代不论是国是家, 只有遵纲守纪,才能教化、造就有德有才之人。”

    张佑周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国家“振纲立纪”,人民遵纪守法,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家族才能兴旺发达,才能培养出既有道德教养又有知识才华的人才,为家族增光,为国家服务。其良苦用心和殷切希望积极向上,激励人心,实在可传之千秋万代。  

    “客家人传统的家规家教刻在门扇里、大门里、大厅中,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下成长,把祖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振成楼第二代主人林日耕说,楼里的人,都遵循祖先的教诲:勤奋读书,修行品德,勤俭廉洁,热爱国家。而一代又一代的振成楼人就是这样受楼中楹联的熏陶,把良好的家风家训世代传承,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近百年来,从振成楼走出的本科以上大学生有60多人,其中硕士10余人,博士1人,教授(工程师)6人,院士1人,专家、学者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世界多个地方,他们按照土楼楹联中所训示的,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取得不菲的成绩。 

    (感谢中国文明网支持)

李权卿:穿越生死线的排爆英雄
好家风也是“传家宝”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弘扬优良家风文化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