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邢军武:盐碱农业的探路者

李丹 《 人民周刊 》(

    我国盐碱环境的荒漠化与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和国民生存条件。如何改善盐碱荒漠的生态环境,使盐碱农业走向产业化,提升盐碱环境的区域价值,正在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和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STS计划“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长期致力于盐生植物、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与盐碱尘暴防治、高盐环境植被重建等的研究工作,经过30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盐生植物的作物化筛选与驯化、盐碱污染与盐碱尘暴的治理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盐生植物中筛选新作物

    我国各类盐渍化土地总面积约达16亿亩,几乎与耕地面积相当。同时,盐碱尘暴和不适当的灌溉以及化肥的过量使用和大棚农业模式等,每天都在引发新的次生盐渍化甚至导致现有耕地因无法耕种而弃荒。为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邢军武就提出直接从野生盐生植物中筛选有潜在经济价值的物种,并加以农业和生态利用的思路,发表了《胶州湾碱蓬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一文,对碱蓬的开发前景和利用途径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碱蓬的作物化及其生态利用途径。研究发现可在盐场卤水池边茁壮生长的盐地碱蓬甚至可以耐受10%以上的土壤盐度,具有强大耐盐能力。而盐地碱蓬还是民间长期食用的野菜,于是,这种具有作物化和经济生态价值的野生植物使碱蓬从不为人注意的野草,逐渐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

    1991年,邢军武在中国科学院农办和海洋研究所所长择优基金支持下,首次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及盐碱环境生态治理研究,并发表了《碱蓬植物在海水入侵区域治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一文,对通过碱蓬作物化栽培在获取食物的同时发挥环境治理生态效益进行了探索。1993年《盐碱荒漠与粮食危机》专著出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关碱蓬的总结性学术专著,其中首次确立了碱蓬的比较营养学价值与作物化目标,建立了碱蓬栽培生物学和开发利用途径与产业化方向,首创了碱蓬治理盐碱尘暴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建立盐碱农业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基于对盐碱环境的深入研究,邢军武从盐碱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海洋和陆地以及地球流体系统。邢军武认为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盐碱环境,盐碱环境事实上是地球的主体自然地理单元,具有全球尺度的重大生态影响力。他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对海洋发展及盐碱农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99年发表了《盐碱农业-新农业革命的目标、现状与前景》,创立了盐碱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产业方向。2001年发表《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奠定了盐碱农业的系统理论与技术路线及盐生作物筛选的途径和目标。2002年,在《中国海情》专著中,他撰写其中的第二章《中国海陆过渡带及其资源》,首次对“海陆过渡带”从盐碱角度作了科学的定义。同时指出:“海陆过渡带是地球表面多种动力活动最为剧烈频繁的区域,也是生物密度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显著的生态环境之一,还是人口密度最大、人类经济活动最为活跃频繁的场所,更是地球承受人为破坏与干扰最为强烈的自然地理区间。”在这篇长达数万字的专著中,邢军武对中国海陆过渡带及其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对盐碱农业和养殖业等产业给予深刻分析。

    邢军武还先后完成了“在盐碱环境中修复和建立植被”“在干旱和大风荒漠盐碱环境种植耐盐植物”的发明专利,扩展了盐生植物在盐碱荒漠建立植被的实施范围,从滨海水体到西北大风干旱区的极端环境都能够实现碱蓬和盐生植物的人工种植,这对发展盐碱农业,防止盐碱湿地原生植被的消亡,改善内陆干旱高盐区域生态环境,消除盐碱尘暴,提高盐碱环境区域价值等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撑。

    让高耐盐经济植物实现产业化

    我国一方面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资源极度贫乏;另一方面无法利用的盐碱荒漠却面积巨大。仅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土地面积就达800多万亩,其中滨海盐碱地加高盐滩涂面积更是多达500万亩。内陆盐碱地面积则超过16亿亩。这些盐渍化地区往往因缺乏淡水资源而形成盐碱荒漠,引发盐碱尘暴、盐碱灰霾和盐渍化泛滥扩散,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与此同时,随着滨海地区和内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对生态修复、园林建设、造林绿化以及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在高盐环境,无论造林绿化或发展传统农业都面临植物无法生长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重大社会需求,2014年中国科学院将“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列入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首批启动项目,并得到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支持。项目旨在通过高耐盐经济植物的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建立种质资源圃种源繁育基地,为滨海和内陆高盐环境的城市绿化以及世界范围的盐碱尘暴治理、盐碱荒漠植被重建、造林绿化和高效盐碱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高耐盐经济植物种源苗木保障,及其规模化栽培技术与产业技术支撑。该项目由邢军武任首席科学家,项目集中了中国科学院8个研究所10个研究团队几十年的研发成果。2014年项目组在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山东省科技厅、中科院山东转移中心和地方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利全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完成了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

    执着于盐碱环境和盐碱农业研究的邢军武,30多年来勤耕不止,顽强拼搏,他首创了盐生植物碱蓬的作物化,使其成为农业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盐生作物,结束了传统作物全部来源于淡生植物的历史,使盐碱地即使不经过改良也能够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他还创立了碱蓬的人工种植技术和治理盐碱尘暴以及盐碱环境污染防治的理论,使盐碱荒漠和盐碱尘暴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治并建立植被恢复良性生态环境。他对碱蓬与鸡蛋、螺旋藻、大豆等数十种优质蔬菜、豆类、米类和油料进行了比较营养学研究,发现碱蓬是最为优质的新型蔬菜、蛋白和油料食物来源,奠定了碱蓬的营养学基础。他创立了有关碱蓬的综合开发产品和工艺技术,奠定了碱蓬产业基础。创立了盐碱农业的理论体系,为盐碱农业的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仅写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已经深深地种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且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标准创新的国际话语权
邢军武:盐碱农业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