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芯能否解“卡脖子”之痛

《人民周刊》记者 闫志刚 《 人民周刊 》(

    坎坷存活下来的“龙芯”虽然没有完成使命,却为国产芯片发展积淀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芯片在电子信息装备中担负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等核心任务。可以说,在信息时代,谁掌握了核心芯片技术,谁就控制了信息产业的命门。对于长期遭受核心芯片“卡脖子”之痛的中国来说,这一点体会得尤为深刻。

    “卡脖子”之痛

    在“互联网+”风潮下,中国信息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们有了华为、联想这样国际化的信息技术研发、制造公司,也有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世界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尽管如此,由于核心芯片技术落后所遭受的切肤之痛却并没有舒缓多少。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我国每年进口芯片耗费2000多亿美元,超过石油位列第一大进口商品;全球77%的手机是中国制造,但作为核心元器件的手机芯片国产化率不到3%;目前全国存量金融IC卡已突破10亿张,但95%以上使用国外芯片。

    全国政协委员徐一天十分关注国产芯片的发展。在他看来,电子产品大量使用“外国芯”,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不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隐患。

    事实上,这种“卡脖子”之痛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近年来,我国以“天河”为代表的超级计算机发展迅速,多次蝉联世界超算冠军,终结了美、日等科技强国的垄断地位。然而,2015年4月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报告,决定拒绝英特尔等公司向中国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出售至强芯片用于“天河二号”系统升级的申请。

    对于美国芯片禁运,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天河二号”四连冠和升级是诱发此次禁运事件的导火索之一。而中国超算遭遇到的“卡脖子”之痛,正是国产核心芯片技术缺失的缩影。

    除了影响相关产业发展,核心芯片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近年来常有媒体披露,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信息产品元器件中植入“后门”,由此轻易获得、篡改用户信息,并能长期遥控用户设备。“棱镜门”事件等大量事实表明,研发、应用、推广“中国芯”,迫在眉睫。国产芯片的“曲折路”

    基于核心芯片技术的战略地位,在本世纪之初,我国依托国有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了技术研发,一些打上民族烙印的国产芯片一次次让国人看到希望,却大多以失望收场。

    这其中,曾寄托国产芯片希望的“龙芯”尤其具有代表性。

    正如有媒体所言:“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而事实上,“龙芯”也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始。

    2001年5月,在中科院计算所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龙芯课题组正式成立;2002年8月10日,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芯片。

    随后,龙芯也逐渐在技术上实现跃升,荣誉也接踵而至。在鲜花与掌声中,龙芯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我国有了搭载龙芯的笔记本电脑,政府采购让龙芯仿佛看到了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然而,2006年,受“汉芯”造假事件牵连,在市场化的前几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而作为“中国第一芯”的龙芯也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通过国内权威媒体发布出来,许多人惊讶龙芯“居然还活着”。

    记者在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网站看到了今天的“龙芯”——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正式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旨在将龙芯处理器的研发成果产业化。

    承载着国产芯片希望的“龙芯”,已经没有当初的万众瞩目,以及产品之外的沉重背负,只是十多年下来,依然那么弱小,充满沧桑却满怀希望。

    市场的“力量”

    作为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国家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振兴民族自主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但从去年美国禁售超算芯片看,我国依然没有摆脱被人“卡脖子”的命运。然而,如同高铁、核电这些高端制造装备一样,国产芯片或许就要迎来振兴的时刻。只是这一次,除了国家重视,国产芯片产业更多了市场力量的强劲驱动。

    坎坷存活下来的“龙芯”虽然没有完成使命,却为国产芯片发展积淀了足够的经验与教训。

    一路陪伴“龙芯”的胡伟武虽然少了些33岁“龙芯”诞生之时的豪情,但对于国产芯片的发展却有着深刻的体会,“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他软硬件有机结合。”“判断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准,不是看其跟美国人跟得紧不紧,而是看其跟应用结合得紧不紧”。

    如今的“龙芯”没有了往昔的浮华,身为“小企业”,与市场握手却也活得不错。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国产芯片近几年的发展可谓风生水起。

    2015年智能手机市场可谓刀光剑影,而最大的赢家非华为莫属。2015年,我们见识到了华为手机的强劲,也通过华为手机,了解了“海思”,认识了“麒麟芯片”。据媒体报道,华为海思是2016年首个季度最积极投片的手机芯片厂商。据说,华为今年要把手机芯片的自给率从30%提升到70%,按照1.3亿部的出货目标来计算,今年海思芯片的出货量就要超过9000万颗。有了华为的成功实践,另一个手机巨头小米也有了开发自有芯片的计划。

    除了华为,国内芯片巨头紫光集团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大手笔并购迅速成长为国际知名的芯片制造商。但在近期的国际并购中,依然遭遇了美国政府的阻击,显然,国产芯片的崛起还要依赖自身实力。

    对于眼下的芯片投资热潮,胡伟武却有些担忧。在他看来,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

    徐一天也认为,缺乏基于国产核心芯片的电子产品与实用软件相配套,就难以维持芯片产业的生存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基础软件与国产核心芯片硬件平台捆绑发展,同步打造以国产芯片为核心的软硬件产业生态链,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各环节良性互动。

    有了强大的资本,有了良好的契机,重新出发的中国芯片业能否走完“龙芯”没有走完的路,彻底摆脱“卡脖子”之痛,人们拭目以待。

中国芯能否解“卡脖子”之痛
运动App“气喘吁吁”
“港产保单”缘何风靡内地
黄金“走俏”,能持续多久
聚焦全球迪士尼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