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

李家文 郭庆峰 《 人民周刊 》(

    2015年2月7日,黄骅市委书记潘海瀛将一面写有“乡贤典范”的匾送到了张广新家中。对于张广新的义举,潘海瀛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央文明办的“中国好人榜”近日在海口揭晓,捐资千万元反哺家乡的沧州七旬“新乡贤”张广新榜上有名,成为“助人为乐”好人。

    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投入巨资,还用心血和智慧愣是将一个曾经垃圾密布、道路泥泞的村庄,打造成一个“美丽乡村”。张广新被认为是全新意义的乡贤典范,其典型意义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好人”,是体现时代特征“四位一体”的典型模范。

    历经苦难,谱写一首创业诗篇 

    当年,初中毕业的张广新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上不了了,他只能跟着做泥瓦匠的父亲外出干活儿。 

    1964年,张广新成为小堤柳庄村外出揽活儿的建筑队里的秀才。从瓦工开始做起,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张广新很快掌握了预决算、看图纸等技术活儿。而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也让他终生受益。 

    从小小的建筑队,到镇里的建筑公司,张广新一步步成长着。1999年,他终于将事业干到了城里。而他所带领的公司历经40年拼搏,现已成为黄骅建筑业的领跑者。公司连年被当地市委、市政府评为“纳税大户”“十佳企业”。张广新先后被评为“黄骅市创业功臣”“沧州市劳动模范”“沧州地区优秀企业家”“河北省建筑业优秀管理者”“河北省优秀建筑企业经理(董事长)”“黄骅市十佳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张广新记得,当年自己的那三间土坯屋盖好后要抹地面,是用半袋子水泥抹了三间屋。这样的经历没有让他低头,却给了他勤于学习、敬重文化、担当责任的收获。 

    当年在建筑队里,他攒钱买书学习专业知识,当时在油田施工,人家有学习班,他就去偷听。好心的老师发现了那个站在外面的少年,特意将他叫进教室,让他坐下来当一个旁听生。这些年来,他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的习惯,就算现在在村里的家里,他还特意给自己准备了一个书柜。而在企业里,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投资近10万元建立了图书馆。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基。这些年,张广新的企业对内不拖欠员工一分钱工资,对外不产生一次银行贷款不良信用记录,更是把合作伙伴当做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来对待。

    张广新认为,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理应回馈社会。他和他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捐资助教,投资公益事业,修农村乡间公路,救助农村弱势群体、贫困户,十几年来共计捐赠人民币60多万元…… 

    2014年,当张广新逐渐想退出企业一线,回归平静生活时,黄骅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又让他无法安享自己的小生活。而在晚年,他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变了一座村庄的面貌。 

    投入巨资,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2014年,黄骅市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2亿元完成了120个示范村创建任务。 

    当年4月,张广新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场“大战”,那就是完成小堤柳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老人行动了。建班子。抽调两名村干部和他公司的一名副总来指挥这场村庄的改造。 

    修“里子”。张广新将排水列为了村庄改造的第一项工程,在他看来,这是“里子”,比“面子”重要。新修盖板式村内排水沟6300米,露天排水沟1700米,排水沟最深处1.9米,平均深度为70厘米,实现了全村排水畅通无阻。这是怎样的一条排水沟?底下垫的是混凝土,两侧是红砖,上边盖的是楼板。小雨进沟,中雨进坑(村子东西两头有两个水坑),大雨进河(村北有排干河)。 

    修路。全村新修柏油路1700米;铺设村内水泥路3000米,为提高工程质量,全部采用C30混凝土,较普通标准高了一个档次;主路两侧依次铺装了水泥面包砖和红砖,全村铺装硬化总面积80000平方米,村内大街小巷全部硬化。 

    建立公共设施。新修高标准村“两室”、卫生室及老年活动室10间,总面积260平方米,并完成总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健身广场,配备健身器材、滑道象棋、篮球网架等健身娱乐设施。村民活动广场旁边有两个游园,一个叫“柳园”,老人们的活动场所;一个是儿童游戏中心。 

    摆上垃圾桶,请来环卫工,解决困扰村庄多年的垃圾;修牌楼,建“文化墙”……至今为止,小堤柳村“美丽乡村”改造工程已经投入近千万元,张广新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了一座村庄的变革。 

    记住乡愁,“把村庄放到大自然” 

    对于这位企业家来说,“美丽乡村”建设绝不是将农村变成“钢筋水泥”,用张广新的话说是“把村庄轻轻放到大自然中”。 

    于是,“不刨一棵树”成为张广新的信条。在建设广场卫生间时,正好有棵大树碍事,有人要刨树。张广新制止了,他说,就建在树里面。建设“柳园”,就是依托村上原有的大柳树,在树下围着设立了一圈坐椅,一个小公园就有了眉目。就连“柳园”的篱笆都是就地取材的小木棍。 

    “把所有的土面都铺上砖那不叫美丽乡村”张广新说。于是,他特意在硬化的路面旁边给农户留下小小的菜地,“这油在锅里快沸了,跑出去就能拔根葱扔锅里,这才叫农村!” 

    在张广新的下一步规划里,“好好利用老天爷的恩赐”是他不变的信条:村里有200多亩枣树林,树龄长达四五百年,这就是“大氧吧”;村外还有一个曾经的砖厂,那里留下了好几百亩水面,完全可以搞一个农庄;离村不到200米,有一处当年石油勘探打的深井,完全可以开发温泉项目……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丰厚的回报。2014年国庆期间,小堤柳庄成为黄骅乡村一日游的首站地,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 

    2015年2月7日,黄骅市委书记潘海瀛将一面写有“乡贤典范”的匾送到了张广新家中。对于张广新的义举,潘海瀛给予了高度评价,乡贤志士回乡投身美丽乡村建设、重塑乡村优秀文化、构建乡村现代治理结构意义重大,对农村基层的稳固作用不可低估。 

    在张广新看来,自己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现在回归乡村,回到父老乡亲们中间,无论为乡亲们做些什么,都是应该的。“老一辈告诉我要秉承孝道,它的含义很广,不仅是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生养自己的土地、父老乡亲。”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
志愿服务点燃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