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张爱玲:为什么一定要她有个伴侣

魏沛娜 《 人民周刊 》(

    (张爱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地躲在卧室,即使偶尔同台食饭,彼此间也静默得宛如隐修院的院友。她从不挑剔饭菜,胃口也不大……

    初夏的一个下午,大雨倾盆在即,天空一片黯淡。然而路途的闷热无扰于内心的期盼。几个小时,一番畅谈,百年宋氏家族史在这间位于香港九龙嘉道理道的加多利山豪宅里再度匆匆翻过。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宋淇之子宋以朗谈吐温文尔雅,在讲到有关张爱玲的“传闻”,或者对自己的“误解”时,66岁的宋以朗总是习惯性地两手轻轻一摆,报以“呵呵”一笑。在他的眼中,现代文学史上风云际会的家族往事仿佛云淡风轻。而他的从容、达观、温和、无谓之性格,亦隐隐展现出自身的博识聪明和“不简单”。

    陆续出版张爱玲遗作

    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宋以朗这些年来一直忙于整理张爱玲的遗作。在访谈过程中,每当提及现代文学史上哪位文人作家时,宋以朗都会从容地站起来,自然而然地走到相应的位置,打开书柜,熟稔地捧出一大堆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在谈及某段文学史事时,他亦能很快地道出个中事件的始末,甚至具体到哪一年哪个月哪份报刊杂志上。他对张爱玲文学创作与人生历程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

    令人惊讶的是,与其祖父宋春舫和父亲宋淇大异其趣,宋以朗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曾发表过几篇有影响力的社会学论文,工作包括电脑编程和媒体调查,也曾替美国执法机构做过翻译,业余搞过几个网站,例如“东南西北”。他称自己一生“曾在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与美国长住,但每次总是以异乡人的身份寄居”。

    “如果有人在2003年问我:‘你愿意管理张爱玲的文学遗产吗?’我的答案一定是‘不!’”宋以朗在接受访谈时不断重复类似的话。他说自己“对出版没有经验,也不感兴趣。但事情总是不知不觉间发生”。2003年,母亲邝文美中风,宋以朗回到香港照顾她。最初他只是负责整理张爱玲的合约,给她逐一签好,然后归档。当时他并未在意家里那些塞满了张爱玲遗物的箱子,更不知道里头有书信和小说稿。“随着事态变化,我终于慢慢接受自己的责任,一本又一本的张爱玲遗作陆续出版,过程中我也学懂不少东西。”

    此后,宋以朗以每隔一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展现他勤奋的整理工作。2008年的《重返边城》,2009年的《小团圆》,2010年的《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的《雷峰塔》和《易经》,2011年的《异乡记》,及至2014年的《少帅》,皆见证着他在履行张爱玲遗产继承工作方面的“责任”。至于张爱玲与父母宋淇、邝文美夫妇间的通信全集,目前已完成了文字输入,大约90万字,正在校对。宋以朗还没预计什么时候出版,他表示要“总之一切妥当后才出”。

    不认为张爱玲晚年凄凉

    在宋以朗家里,各种名人书信和作品签赠本随处可见。金庸、林文月、董桥、夏志清、白先勇……这些资料记载着其父宋淇与20世纪中国文坛一批文人代表的交往轶事,折射出宋家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忽略的地位,其中尤与张爱玲的关系最为重要。而今香港宋家客厅墙壁上悬挂着的张爱玲作品封面、改编剧照等,以及用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区分归档的书稿信札资料,一壁平时专门从两岸搜罗的各种有关研究张爱玲的书籍,还有张爱玲在世界各地已出版的各种著作版本等,也明显可见张爱玲在宋家所占据的沉甸甸分量。若言现在的宋家是一个“张爱玲资料展览室”,并非故作夸张之辞。

    宋以朗说,他之所以要处理并出版张爱玲的未刊作品和书信,目的是要纠正市面上一些流传已久的谬误。“若我决定不出,那表示我已经替你作了选择——谁也不许看,或者我喜欢给谁看就让谁上我家看个够。”宋以朗称,他“现在的责任,就是把选择权归还读者,而不是给张爱玲的未刊文字作最后审判”。

    很多人都好奇宋以朗究竟有没有见过张爱玲。答案是肯定的。宋以朗说,他小时候在家里见过张爱玲,后来他写过一篇关于张爱玲轶事的短文说:“(张爱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地躲在卧室,即使偶尔同台食饭,彼此间也静默得宛如隐修院的院友。她从不挑剔饭菜,胃口也不大……印象中没见过她穿旗袍。记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视又不戴眼镜,看事物总要俯前——也许她担心把我和姐姐混淆了。”

    外界向来觉得张爱玲晚年很凄凉,宋以朗则认为:“只要张爱玲自己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坐跑车、养番狗、吃鲍参翅、穿名牌时装、携高贵手袋、戴钻戒、搞整容?就我所知,张爱玲在赖雅去世之后的感情生活应该是空白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一定要她有个伴侣呢?没有这些东西就一定很凄凉吗?正如她那篇散文所说的,她要你‘把我包括在外’。”

    专业与祖父辈大异其趣

    宋家现在也是宋以朗一个人住,但他“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无妻无儿,家徒四壁很凄凉”。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十年来宋以朗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宋家所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工作外,还与其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关。

    1949年4月,宋以朗在上海出生。28天后,父母、姐姐与他便南下香港。1967年,在喇沙中学读到第五年,香港发生暴动。宋淇夫妇担心,便把子女送离香港。1968年1月宋以朗抵达澳大利亚悉尼,入读一所寄宿学校。“尽管我可以选择专业,爸爸却不想我读文科,认为没有前途,我于是选了物理,大概是所谓‘杨振宁/李政道效果’。”然而第二年一开学,宋以朗便跟父亲说不想读下去了。宋淇建议宋以朗到美国读书,“反正姐姐也在美国,嫁给了水彩画大师曾景文的儿子小曾景文。我恰巧又有一个表姐在纽约州立大学,她便帮我申请入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就这样,宋以朗从澳大利亚转去美国。在纽约读了一年物理,他发现真的没有那份热情,于是余下两年,他便转读应用数学和心理学,同时兼修两科。

    宋以朗最初打工,是写电脑程序,三年后转做媒体调查。他任职过几间媒体调查公司,分析收视率、收听率、报纸读者量和网站流量。而他也曾被选中当美国执法机构的翻译,“从1985年到1993年,我处理过上百宗案件,听了数以千计小时的黑帮对话,大部分是广东话,偶然也有普通话和上海话”。最终时距34年后,宋以朗回到香港又创办博客ZonaEuropa.com(“东南西北”),把各个媒体的报道译成英语,附上个人见解张贴在上面,以致麻省理工教授、媒体研究学者伊森·扎克曼曾评价道:“大家要知道中国网民的想法,最好希望我们能尽快找到法子复制宋以朗。他和东南西北博客对中、英文世界的交流太重要了……”

    春秋迭代,倏然而过。当回顾起祖父、父亲和自己三代人的同异,宋以朗的话耐人寻味:“说到尾,我们三代人的共通点是,大家都确信自己一生做的,正是兴趣所在,所以我们是幸运的。”

汉字繁简之争
观红木市场 探冷清背后
毛泽东为何有德国名字叫“毛奇”
1月1日民国改称“元旦”
雾霾战:英国如何强力治污
詹姆斯·霍纳:他死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
张爱玲:为什么一定要她有个伴侣
乐己者乐人
杂技的古技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