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只闻到书香

姜炳炎 《 人民周刊 》(

    春天姹紫嫣红,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红染霜叶,冬天六出蔽空。称之为人间仙境,也不为过。可是我都视而不见,甚至不视不见。我心中想到的只是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

    季羡林的一生中,有三个十年,经历人生苦厄,生离死别,以及衰老的欺凌。若非“知识”的力量,他断然从人生低谷走出,获得如日中天的名声。

    他的儿子季承曾说:“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我只知道,在热热闹闹的学术追捧中,父亲的内心是冷的,是寂寞的。但是他表现得却是淡定从容,毕竟,经过了,也就寻常了。”

    “文革”期间,季羡林从最初的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隔上几天,季羡林总会被批斗一次。批斗的单位很多,批斗的借口也不少。那段时间,季羡林的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但他蹲在牛棚中仍思考人生,关心社会,著书《牛棚杂忆》。同时,他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每天提心吊胆,先把原诗译成白话散文,反复推敲修改成四行一韵的诗句,用一堆小纸条抄写。历时10年,终于把长达9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这部译作是座丰碑,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浓重的一笔。

    上世纪80年代,70多岁的季羡林从《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又用10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吐火罗文是已经消失的古代中亚语言,据统计,全世界懂得这种语言的,不超过30人。在这个10年里,季羡林每天凌晨三四时即起,清晨及整个上午,他都沉醉于学术研究中,午饭后稍憩片刻,又开始紧张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季羡林的夫人去世,他变得更加沉默,又把目光投入到《中国蔗糖史》的研究和写作上。每天,他拖着年迈之躯往返于家和图书馆之间。季老回忆说:“春天姹紫嫣红,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红染霜叶,冬天六出蔽空。称之为人间仙境,也不为过。可是我都视而不见,甚至不视不见。我心中想到的只是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这个10年,季羡林在《中国蔗糖史》的基础上,又完成了80万字的《糖史》。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充分利用史料,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和世界40个国家6个地区糖的制作技术与文化的交流,被季羡林视为平生最重要的著作。著作完成后,季羡林老先生感慨地回忆说:“在80岁~90岁这个10年,是寂寞的10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季羡林也曾感叹,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尝够酸甜苦辣,经历喜怒哀乐,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纵观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如果没有“知识”来稳住那暴风雨中的人生,只能是任凭风吹雨打去。打开书本梳理知识,就是打开另一个世界,不论光风霁月,还是阴霾蔽天,不管四处碰壁,五内如焚,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季羡林的三个10年,已是耄耋之龄,他心中想到的,“只是盈室满架的图书”。今日读来,依然让我们感触和思考颇多。

让经典成为文学阅读的基石
窗帘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光芒
只闻到书香
我的鄱湖之缘
大地
就风吃羊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