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化工搬迁后时代

土壤修复之路怎么走

徐小怗 邵艺 汤景茹 《 人民文摘 》(

    在南京市北郊的燕子矶地区,曾分布着上百家化工企业,为南京带来了“化工摇篮”的美誉。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化工产业基地逐渐和居民区交错混杂,在带来严重环境危害的同时,也桎梏了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燕子矶地区不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依法关停。大批污染企业搬走了,留下的却是一片片不堪入目的狼藉之地。这些动辄上百亩的宝贵土地资源,能否通过土壤修复的方式,再次以干净无害的姿态出现在市民面前?

    污染企业关停搬迁

    土壤修复成为重点

    燕子矶地区位于南京主城北郊,占地约14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的化工企业和产业人口不断集聚,逐步发展成为南京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化工产业基地。然而,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化工区和居民区逐渐连接起来,环境风险日渐凸显。

    南京市环保部门一位工作人员称,该地区的许多小化工企业由于生产设备差、工艺技术简单、环保方面不达标等,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加之燕子矶地区处于南京城的上风向位置,部分大化工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也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此,南京市民的投诉越来越多,要求企业整体搬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2010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将“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整治搬迁”列为年度十大重点民生工程。同年2月,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对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进行综合整治的通告》,并成立了“江南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现场指挥部”,专门负责区域内66家大小化工企业的关停及搬迁等工作。

    这一纸文件,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近年来,燕子矶地区相继完成了66家化工企业的关停搬迁工作,整治“三高两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近120家。

    然而,污染企业分批有序搬迁后,那些尚残存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就像一只挡在土地二次利用面前的“拦路虎”,拷问着城市建设者的责任与智慧。

    “用一片狼藉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南京市环保局固辐处处长张世达描述燕子矶地区化工企业搬迁后的情景。他依然记得当时的景象:“企业都搬走了,现场就像大地震后一样,残垣断壁。地上污水横流,化工气味很重,我穿的衣服上全是味道。这样的土地,如果直接用作商业或地产开发,可以说后患无穷、不敢想象。”

    据悉,当时南京化工厂的搬迁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现代快报》曾报道:“在南京所有搬迁的化工企业中,最受关注的要数燕子矶地区的南京化工厂了。如今拆迁后的化工厂还留下‘后遗症’,空气中还能闻到残留的气味,土壤长期被化学物品侵蚀也变得‘有毒’。”

    2012年,南京市环保局对全市72幅地块在出让前进行了选址环境可行性评估,对其中28幅地块提出了土壤修复、退让、功能置换等调整意见或限制要求。南京化工厂因土壤受化学品严重污染,被否决了商业开发的意向。

    张世达解释说,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企业搬迁后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前,必须开展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以明确受污染程度及修复和处置要求,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时,场地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根据‘先修复、后上市’的原则,针对燕子矶地区产业环境污染的特点,我们委托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对企业搬迁后腾空的土地可能存在的遗留污染问题,进行了科学严密的风险筛查和检测分析,确保从源头上彻底消除未来土地二次开发的环境风险。”张世达说。

    此外,指挥部工程建设管理部部长胡韬表示,在2010年南京化工厂等企业搬迁后,指挥部就着手委托专业环境监测机构对这一区域内的51家小化工厂原址的土壤、地下水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最终确定对南京化工厂等18家企业地块进行重点治理。

    污染土壤“去毒疗伤”

    多元修复并不轻松

    从诞生到2010年搬迁至南京江北新厂区,南京化工厂在燕子矶地区存在了60多年。“这期间南京化工厂经历了多次阶段性技术改进和企业发展,很多都是原址被拆掉重建,所以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发现了多处‘车间之下还有车间’的叠加化发展情况,尤其在生产区域特别明显。”胡韬说。这意味着,除了地表残留的污染外,建筑基础的叠加,加上由于企业环境管理不到位带来的长期跑冒滴漏,更是导致大量污染物一直被掩盖在所谓的几层地表之下。

    曾有专家指出,对南京化工厂的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弄不好就会带来二次污染,并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就像医生给病人吃药一样,吃不好可能会带来副作用”。

    在对南京化工厂的土壤修复过程中,第一步是评估风险,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2012年上半年,指挥部委托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对“小南化”(位于南京燕子矶地区的原南京化工厂)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调查评估报告。“从检测评估结果看,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胡韬表示,厂区的污染程度分布还是很明显:北部生产区污染最重,属于重度污染区,需要重点修复;南部车间区相对较轻。

    根据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报告,“小南化”地块占地700亩,经过两年的“体检”,在调查范围内,一共设置160多个土壤采样点,共采集了2000多个土壤样品。最终在“小南化”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物检测中,检测到58种挥发性有机物、89种半挥发性有机物;土壤样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则重点集中在“小南化”的氯碱生产区,检测到13种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达到了10米深。

    第二步是编制方案,修复技术“因污制宜”。

    南京市江南小化工集中整治工作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严苏扬表示,南北方土地情况差别很大。北方地区地表没有地下水,可以直接把污土扒掉,然后送去焚烧,换上健康土壤。但南方地区不一样,尤其是南京,地下水非常充盈,“我们不准备采用换土的方式,换土成本也不低,在焚烧的时候还会产生二次污染。”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及评估结果,2012年11月,指挥部委托南京环科所编制了《原南京化工厂地块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针对这一场地地下水充盈、污染因子易反应的特点,在综合比较多种修复技术后,决定采用原地异位修复、原位药剂注入修复、热脱附工艺及生物方法等可行修复技术,以祛除污染、降低风险。

    第三步是中试验证,修复模式“好中取优”。

    确定了修复技术方案,指挥部便逐步开展了一系列验证工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首先开展小范围的小型试验,经现场取样和实验室检测,确定上述修复技术方案可行。

    之后,指挥部通过市场调研、考察筛选,于2013年2月面向全国邀请多家综合实力较强的环保修复公司,以接近实际修复模式,进场开展中试工程试验,进一步验证了修复技术方案切实可行,为实施大面积修复工程的时间周期、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一步是对污染地块进行全面的修复。

    通过招标管控风险,指挥部于2013年底确定了修复施工单位,今年3月确定了监理单位;今年5月,完成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家编制的《修复施工技术方案》专家审查工作。

    据悉,目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已进场作业。

    攻克技术难题,只是南京化工厂土壤修复需要攻克的诸多困难之一。胡韬称,除了技术上不断试验、比较、修正、精益求精之外,土壤修复还将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以及严控修复过程中的污染转移等。

化工搬迁后时代
旧衣浪费 一年“扔掉”半个油田
盘点成灾的中国“外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