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曲阜的孔府大门旁,有一副天下闻名的楹联,此联传为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所书,联语为:“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该联书文俱佳,与孔府大门正上方的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交相辉映,堪称孔府一宝。
然而,这副楹联的上下两联中各有一字与我们现在的书写要求不一致: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一点, 宝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一竖直通上面的“立”部。同时两字都不是繁体字,故很多人认为是错别字。
但是,诸位有没有想一想,堂堂“河间才子”、《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会写错字吗?更何况还是挂在“天下第一家”衍圣公府的大门上。于是便有人认为这是纪晓岚有意写错字。为什么写错呢?因为这其中暗藏玄机。
他们是这样解读的:上联“富”字上面少一点,叫做“富贵无顶”;下联“章”字一竖破日而出,叫做“文章通天”。因此一说,还有人将其列入“最有文化的错别字”。
居然还有人编出这样的故事加以戏说。称孔府的这两个错字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看到孔府前影壁上的“富”字,便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
于是这种说法便天天在导游的嘴里像留声机似的被反复播放,一些游客不以为怪,反而频频点头,赞许称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庸俗的解读是否符合儒家的礼乐教化,是否有损于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圣人风范,仅就文字本身而言,就是强不知以为知,见了骆驼就说马肿背!
其实在古代,“富”和“章”这两种写法都是非常规范的,它们都作为两字的俗字或通字被广泛使用着,只是后来在汉字的简化过程中被淘汰掉了。我们首先看“富”字。在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中收录了这种不加点的“冨”字,指明为正体“富”的俗字。但在实际使用中,这种俗体写法却颇受古人青睐。为了进行量化比较,本人特摄取了《宋四家书法字典》中的“富”字,可以看出,在15个“富”字中,不加点的为8个,加点的为7个,不加点的多于加点的。
在全国其他一些景区,还可以看到这种不加点的“冨”字。如云南省通海县河西文庙有一副“错字联”,其上联“数仞宫墙有宗庙之美百官之冨”的“冨”字也少了一点。不知是巧合还是抄袭,当地也认为有“富贵无顶”的寓意。
我们再看出头的“章”字。在古代碑帖中,这种写法广泛出现在隶、楷、行诸体中。《干禄字书》中也收有该字,注明为正体“章”的通字,就是说在当时沿用已久。
这种出头的“章”字在全国更是比比皆是。如黄山鳌鱼峰上的“大块文章”摩崖石刻,为老同盟会会员邹鲁于1937年所题,用的也是这种出头“章”。当地导游也称是错字,说这是邹鲁希望他的后代子孙早日出头,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