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领导人拍案时刻

《 人民文摘 》(

    “习(近平)李(克强)发火比较多,因为他们敢做敢管,因为他们想解决问题啊,”许耀桐说,“面对现状不满,他们自然就发火了,他们有历史的担当,意识到了领导人的责任。”

    习近平“撂重话”

    2014年1月14日,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据媒体报道,在这次会议上,面对全体中纪委成员和各省纪委官员,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因衡阳贿选案大怒,他以较大篇幅讲到该案,并将其与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联系起来,追问“衡阳的共产党员到哪儿去了”,当时,他连声追问六个“到哪儿去了”。据一位与会人员回忆,习近平的怒火,对基层纪委领导班子,特别是各主要负责人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

    这算得上公开报道中习近平为数不多的“发脾气”。

    自进入公众视野,习近平在外界看来“性情谦和”“为人平易”,但如果回顾其从政履历,人们会发现,习近平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谈及腐败等问题时往往语气强硬、毫不含糊,处理问题时甚至颇有铁腕风格。

    “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慑,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视。”2003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采访时,习近平如是说。

    “在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之后,他猛烈抨击了存在的腐败问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

    那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的首次亮相中,就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露反腐决心。两天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说警示官员,并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

    “亡党亡国”这样措辞严厉的词语,此前在11月8日举行的中共十八大开幕式上,曾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这样表述过:“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习近平的“反腐之声”就此引发舆论的集中关注。“中国官员在过去数年中发表过众多反腐败言论,”美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评论道,“但是,习近平的反腐败言论似乎更显迫切和坚决。”

    之后,习近平在腐败问题上“撂重话”一直没有停止。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到河北保定阜平县考察,在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委会时,他在说到“要把惠农和扶贫政策全面落实到基层”时言辞犀利起来:“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那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

    不到一个月后,在2013年1月22日的中纪委全会上,习近平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再度引发媒体热议。

    根据2014年1月中纪委公布的年度报告,过去的一年被媒体评价为“反腐败工作大有成就的一年”:法新社转述一位高级官员的话称,2013年,全国反腐部门接到举报超过195万件,立案约17.2万件。全国反腐机关处分了超过18万人,同比增加13%。有数十名高级领导干部正在接受调查。

    习近平“敢说敢做”的执政风格,被外界视作“秉承了家风”——由于受到父母耳濡目染的影响,习近平对家人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甚至说话说得非常“狠”。

    据公开报道,他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而无论是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称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总理的怒火朝哪儿发

    从不发脾气,这是李克强做总理之前,与其共事过的人对他的最深印象。但新一届政府上任一年间,仅媒体公开报道里,李克强就已经两次发火拍桌子了。

    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透露,2013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外高桥保税区调研时,对于上海自贸区试点方案表示支持,并明确这是促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

    有媒体披露,当李克强总理推动上海自贸区时,“银监会和证监会曾公开反对上海建立自贸区,财政部和保监会也持保留意见。在得知自贸区计划招致集体反对时,李克强在一次国务院闭门会议上,曾拍桌子发火。经过一番力排众议,才最终使计划被搬上议事日程。”报道还称,为了让方案通过,李克强总理不得不对方案逐一解读,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其实,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政府在金融改革领域一项“看得见”的重大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里首次提到,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自贸区当然是市场作用的直接体现,由是总理不可不推,再难也要推。

    民生,或者说保障更多人能享有改革红利,是另一个让李克强不得不操心的问题。

    在2013年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谈到,有一位副部级官员,村干部为了“讨好”他,一直给他父亲发放低保。“这用得着吗?难道一个副部长级干部没钱供养自己的老子?说白了这就是送人情嘛,这坚决不行!”说到这里,李克强重重拍了下桌子,“所以,一定要把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建立起来,防止暗箱操作,低保金的发放要像划分土地那样,让老百姓监督。”

    也是在这次常务会上,李克强还讲起,自己有一次去农村调研,遇到一个考上大学却上不起学的孩子,原因是父亲重病,她为给父亲治病不得不辍学打工。

    “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李克强说。后来省里给他打报告,说孩子上大学的事情安排好了,但他心里还是不踏实。“她遇到了我,解决了困难,要是没遇上呢?对这些特殊情况,不能只用特殊办法解决。必须要有一个制度。”

    事实上,2013年10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以法治方式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而在12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要把救助制度普遍建立起来。

    “孔子讲,君子周急不济富,这就是说,百姓真有紧急的事,政府就得救。民政部要统筹救助制度的实施,把底线保住。”

    72.6%官员想成为“个性官员”

    事实上,不少官员甚至青睐“发火”。舆论中,爱发火的官员拥有一个统一称谓——“个性官员”。他们往往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和广泛的民意基础。2009年,在北京市委党校所做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上千名官员中,有72.6%愿意成为“个性官员”。

    “怒火代表了民意,很多丑恶现象是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但因为百姓处于底层而没有办法。如果官员刚好说出百姓想说的话,百姓自然会叫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解释说,“官员发火不仅代表他本人怎么想怎么做,还能够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倾向和要求。这样一来,当然能够给官员加分了。”

    “习(近平)李(克强)发火比较多,因为他们敢做敢管,因为他们想解决问题啊,”许耀桐说,“面对现状不满,他们自然就发火了,他们有历史的担当,意识到了领导人的责任。”

领导人拍案时刻
如何攻克“裸官”顽疾
多地取消专职秘书台前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