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化瑕疵为神美

姜宝才 《 人民文摘 》(

    张炳光,1962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亚洲工艺美术大师、亚洲玉雕大师。现任广东省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揭阳市珠宝玉器商会顾问、揭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其作品《廉洁清风》《卧虎藏龙》在第十二届、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中国美术工艺金奖;玉印《带子上朝》代表云南三大特产(茶叶、三七、玉器)之一,被推荐在天安门前大屏幕滚动播出;《君子牌》《湖光秀色》圆璧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3年7月,被评为全国“百佳新闻人物”。

    “瑕”,是指玉上的斑点,“疵”是指毛病,古人让“斑点”和“毛病”凑在一起,来形容玉上的杂质。美常与瑕疵并存,瑕疵是美玉必有的东西。

    在广东阳美玉都,有位名叫张炳光的玉雕大师,他惜玉、恋玉,雕刻玉是他人生的一大快事。看了他的玉雕作品,对“瑕疵”会有新的理解:无瑕不是玉,吹毛求疵才是情。

    雕的就是“瑕”

    古人说玉有五德,玉被人格化了。没有雕琢的玉叫璞玉。璞玉是从大玉料上取下来的,本身难以达到完美无瑕的程度。由于璞玉的瑕疵分布不均,要想把玉雕雕得和木雕一样色泽统一非常困难,这就需要玉雕师的精湛技艺,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在张炳光的眼里,每块玉都是有生命的,都会呼吸,有思想,各有品格。他认为翡翠乃众妙之石,“瑕”是玉与生俱来的东西,无瑕不成玉。雕玉雕玉,雕的就是“瑕”。他从事翡翠雕刻艺术,正是从研究瑕疵起步,雕玉首先找准的是“瑕”,把“瑕”看准了,也就掌握了玉品,把“瑕”运用好,玉也就生彩发光了。

    一次,遇到一块水头尚佳但瑕疵多的翡翠,有人叹息:这块石料,晶莹剔透,如果无瑕,就是极品了。而在张炳光看来,正因为有了瑕,那块玉石才是极品。还有一次,他得到一块玻璃种翡翠,上部晶莹剔透,中间部位有一抹飘绿,下部一侧呈飘绿,一侧是玻璃种,掺杂零星的斑点。面对这块翡翠石料,一百个雕刻师可能有一百种雕法,而诞生的模样却只有一种。这块翡翠是幸运的,因为它遇到了张炳光。看到它的质地和形状,张炳光心里出现了一幅“卧虎藏龙”的画面:将那几抹飘绿,刻成一只在空中游动的蟠龙,使洁净的玻璃种部分变成了浩渺的空际;将下部分,刻成早春山峦,一只老虎纵跃山涧。龙腾虎跃的瞬间,被张炳光雕刻在翡翠上,大气磅礴,方寸间见大千世界。

    创作这部作品时,张炳光采取浮雕技法,而浮雕设计,得惠于他从前的绘画功底。跟玉雕结缘之前,张炳光一直从事绘画创作,在当地美术界小有名气,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特殊的绘画表现材料。有人形容他转行雕玉,是“华丽转身”。

    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比在宣纸上泼墨更需要“心力”,除了雕工,还得胸有百万雄师方能缚住苍龙。谁都想“华丽转身”,可搞不好会闪腰。他谨小慎微、义无反顾,一切从零开始。油画、国画、水彩的色料不同,画布、宣纸、石头的材质不同,画的风格和品质也不尽相同。

    雕刻翡翠,色泽被大自然含在石头里面,石料的形态、大小不一,雕刻是师法于自然,在有限之中发现无限,在无限之中寻找“唯一”。

    以雕刀为支撑,与石头共舞,在翡翠牌的雕刻上,张炳光有了长足的突破。他擅长浮雕,又不拘泥于此,在其他雕刻技法上,也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有一块翡翠料,身上有紫、黄、绿三色。其中,紫色部分比较淡,包含着一些小裂纹;左角上边有点黄皮色,不浓郁;而绿色部分生硬、不柔和,浓淡不一,相融分界比较明显,最浓郁的地方还夹带些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在张炳光眼里,这块玉的瑕疵还真不少。

    如何才能把这片翡翠唤醒?张炳光没事就画草图,画了很多张,却无法彻底消化掉原有的瑕疵。直到有一天,他面对这块翡翠神思,突然发现此玉乃是一首诗,诗仙李白在月下独酌。这一刻,雕刻家张炳光和唐代诗人心灵相约,月下对酌。翠绿上方的淡白、那浅浅的紫色、那泛黄的痣点、那毛茸茸的纹理,在雕刻家心里,所有的瑕疵都变成了线条或色彩。“举杯邀明月”的主题出现了。

    翡翠上的潜影,成了醉酒当歌的诗人,“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死寂的瑕疵,被张炳光的雕刀唤醒,变成意境深邃的景物。

    张炳光胸有成竹,巧妙地运用天然的瑕疵布局,用浅浮雕及微雕技法,线条刚柔并用,构图主次分明,有虚有实有序,佳境皆为瑕疵所补救,也正因为这些瑕疵,给翡翠牌营造出了闲逸、自由奔放的氛围。

    吹毛就是为了“疵”

    翡翠牌是一种创意的艺术,做玉雕更多的是创意,面对瑕疵,他总是捻动唇下那撮毛,细细揣摩,根据石头的天然纹理色彩来构图,决定它是一片叶子,还是一泓湖水,或是一只飞鸟。雕刻就是与石头对话、唤醒沉睡的石头,在对瑕疵的处理中,完成一件件翡翠艺术作品。他用心悟石,以“温、良、恭、俭、让”的心法,通过“色、透、均、形、工”的技法,使每件作品都实现水、种、色、气工艺并茂。

    张炳光有着化瑕疵为神美的艺术功力,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雕刻大家。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亚洲玉雕大师的“美冠”,对他来说,得来全不费工夫。他以真挚的心去雕琢玉石,从而让每一块玉石都在他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

    《廉洁清风》就属于这样的作品,精雕细刻的漫长过程,正是他审美提升和实现的过程。

    那是一块质地像羊脂一样洁白细润、带色部分为豆阳正气的翡翠玉石。美中不足的是,玉石的裂纹太多,直接影响了整体观感。有人主张把这块玉石锯片去白取绿,做成常见的小摆件。张炳光则认为像羊脂白一样的玉石在翡翠中极少见,锯片做摆件就糟蹋了它的“生命”。它就是一个在池塘里默默生长的莲藕,为何非要破皮亮心呢?这不正是一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吗?

    张炳光把瑕疵看成了这块石头的亮点,吹毛就是为了“疵”,瑕疵在他刀下变成了凌云的白鹭、高洁的莲花。他用镂空的雕刻技法着重调水调色,强调作品的层次感,让玉石晶莹灵动、色泽饱满,风和日丽,莲花、莲叶与白鹭营造出一股舒畅的气韵。从概念、意象到作品的最终呈现,他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他把自己的生命时光也雕刻在了这块翡翠上。他让玉质更加晶莹剔透,豆阳部分更加正气,抒发了对清洁世风的呼唤。

    很多收藏者都对张炳光的翡翠作品爱不释手,但又有多少人能想象大师化瑕疵为神美、点石成金的过程呢?张炳光不愧是当今翡翠宝石界一束耀眼的“光”——秉烛之光,焕然之光。

    (作者为著名军旅作家、编剧,抗战史专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作品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作品一等奖,有多部电视剧问世)

圆明园的风水局
宋朝也流行“好声音”
民国文人的“北漂”生活
洪秀全的“人间天国”
抗战时沦陷区的教科书
中国曾两次掀“邓波儿热”
镖局:古代的保安公司
我所经历的两个世纪
化瑕疵为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