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读心比读书还重要

于丹 《 人民文摘 》(

    我一直都很崇敬星云大师,他弘法足迹遍布全球,不知感化多少人心。2012年,我和他进行了一次对话,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知识,但是知识不代表智慧。只有读心,才能抵达智慧的彼岸。我们读一个地方,读一个人,读一朵花,读一杯茶,或者读一片流云,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读自己的心。如果说读书是起点,那么读心就是落点。读心,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本心在哪里,自信在哪里。

    我记得《周易》最早对于“文化”下的界定,叫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大概是“文化”最早的界定。这里给了我们两个坐标:第一是宇宙自然的坐标,第二是社会人生的坐标。站在宇宙自然,就要观察天文,了解四时春夏秋冬的更迭,添衣减衣不得病。第二在社会人心中要“观乎人文”,每一个人的想法,我去观察,然后提炼出一种理念和价值观,再去流化人心,这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读书,在如今,真正能够陶冶人心,加强自己内心的信念。

    问问“我”还在不在

    有个禅意故事,说是一个公差押解一个和尚。这个公差一直很负责,每天都要检查四样东西:一个是包裹,里面有衣服和盘缠;一个是公文,通路报官所用;一个是和尚,还有一个是自己。在路上,两人之间也变得很熟悉,相互聊天。有一天两人到了破庙躲雨,和尚主动说,去前面的集市买东西给公差吃喝。公差答应了,和尚便买来了,公差醉到不省人事。和尚乘机将公差头发剃光,互换衣服,自己走了。第二天,公差发现包裹、公文、和尚都在,唯独自己找不到了。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自己还在不在?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四样东西。包裹是物质条件,代表着衣食住行,我们的物质生活总是越来越好,这是人的本能;公文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总是意气风发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工作会让我们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名片上的头衔也总是在不断提升;而和尚则是我们管理着的东西,我们总是在不断管理着很多东西,但是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了被管理的东西,而把自己弄丢了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最重要的,就是问问自我还在不在。那么,多读书吧,心若在,自己就丢不了。

    中国字“忘”,上面一个“亡”,下面一个“心”,如果心不在了,人就亡了。这两个字还有一个组合,那就是“忙”,忙也是另外一种丢失自己的方式,忙着忙着,心就忘了。我们该去开家长会了,我们该去给父母祝寿了,我们该和朋友聚会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说“忙忘了”,“忙”和“忘”经常联系在一起。

    “慈悲”也都从心。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苦难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非心为悲”,痛得一颗心都碎了,那是真的悲伤。如果没有慈悲之心,只是拿钱去做事,那算不了善心。所以中国人讲“感恩”,“因心”而起才是“恩”情,要用心思在里面。而一旦做错了事情,我们会“忏悔”,我们有“惭愧”,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人心里对自己要有反省和校正。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就是“懒惰”。“懒”在中国人看来不是肢体的事情,而是心里懒,一个人如果说我就是懒得上班,他的岗位一定没有给他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一个人说回家就懒得收拾,就懒得跟家人讲话,一定是心里出了问题。大家谈恋爱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懒人呢?

    随处可读,让阅读变得“奢侈”

    如今我们说,阅读是一件普通而奢侈的事情。说是普通,是因为随处可读,在电脑上、手机上,随处都可以进行阅读。说是奢侈,那是因为我们很难用一段时光去阅读,我们已经习惯了百度,习惯了去搜索。我们更多的是享受信息,而不是阅读。

    一次用餐,第一道菜是一道浓浓的乳白色的汤。我问大师,这是什么汤,味道能够如此香浓。大师说,这就是普通的菌汤,只不过,出家人不用浓油赤酱,不会煎炒油炸,只会用时光慢慢炖出来。这不是吃饭,这是在参禅。阅读也是如此,我们何时才能真正从容地读一本书呢?

    我们有时候的阅读,是有用的阅读,从中获取知识,用于考学或者工作。但是,无用的书更有助于成长,往往那些信手拈来的书籍,更有意思。不如让我们多读一些闲书,养一些闲心,让生命更为从容。

    有一个死刑犯,在行刑之前,恳请典狱长给他两三个小时,让他读完一本书。到了这个时候,读书无关功利,只是一个简单的心愿。苏东坡在扬州时,经常过江去找金山寺的佛印和尚,那时候的苏东坡春风得意,满眼风月,但是他却说,“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三个地方,却都是他流放落魄的地方。

    中国文人讲究“左琴右书”,哪怕身处穷山恶水,只要有琴有书就足够了,足够生出一颗欢喜心来。苏东坡被发配到岭南,吃不到东坡肉,但是看到荔枝,立刻就高兴起来了。

    有时是自己“绑架”了自己

    弟子问师父:我怎样才能解脱?师父反问:谁绑架了你?子弟接着问:何方是净土?师父说:是谁玷污了你?弟子又问:究竟什么才是涅槃?师父说:是谁把生和死给了你?

    有时候,我们是自己“绑架”了自己,接受了玷污。苏东坡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份豁达,那么美好的人生是可求的。彩虹总在风雨后,“竹杖芒鞋”才能欣赏到山头温暖的斜照。沿着这温暖的斜照走去,这个世界也无风雨也无晴。读书的最后一个落点就是养心。我们现在很多所谓“怕”的事,其实“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动静,只要不怕,都能从容走过。

    谁是苏东坡?如林语堂所言,每一个中国人在提到苏东坡的时候,嘴角都会泛起会心的微笑。有人会问,苏东坡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沉浮,难道心里没有恨吗?林语堂说,苏东坡恨事不恨人。因为恨人是无能的表现。一个人恨事,更有动力去改变。

    我们离苏东坡这么近,是否真的了解了他的人格、欢喜呢?古人的世界,进入我们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古人左琴右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追思中,让自己的心能安顿下来。

    来源:《中国青年》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阅读的真相与危机
读心比读书还重要
阅读数字化喜耶忧耶?